北京城內二環的東南角,有一處被車流“包裹”的靜謐之地——北京古觀象臺。在這片飛檐翹角的古代建筑中,鳥語花香,幾乎感受不到建國門熙熙攘攘的車流。就在這一方天地中,游人不多,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感受著古代天文科技的魅力。

天文科技歷史的完整體現
走進古觀象臺,似乎這里的一切都與天地自然融會貫通,每一座樹立在院內的儀器都是整個院落的一部分,而天文知識就在那不經意間種在心間。
古觀象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79年,元朝的天文學家王泃、郭守敬在今天北京市建國門西北側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機構——太史院和司天臺,成為北京古觀象臺最早的源頭。郭守敬設計的簡儀,在渾儀基礎上,進行大膽改制和簡化,簡儀的運轉裝置在結構上與近代的望遠鏡的赤道裝置幾乎完全一樣,比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制造的具有同類裝置的赤道大儀早了300多年。
明朝時,北京古觀象臺則被稱為“觀星臺”。彼時,天文臺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而臺下則陳設有圭表和漏壺。到了清代時,觀星臺被改稱“觀象臺”,而辛亥革命后則改為中央觀星臺。
如果追溯古觀象臺的觀測天文時間,則是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這里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500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紀錄。而且,它還以建筑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1933年,中央觀星臺被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務院批準隸屬北京天文館管理,于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的名義對社會開放。
古代智慧的結晶
在這座不大的院落中,紫微宮及東西廂房,有“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覽。一幅幅圖文并茂的掛圖,將古今中外的天文科技向參觀者娓娓道來。中國最早的《太初歷》出現在西漢年間,而在魏晉南北朝時,祖沖之制定《大明歷》,首次將歲差計算入內,每年365.2428天,與現在的精確測量值僅相差52秒。
而在一幅古代繪制的“文圖”中寫道:“太極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謂之渾沌,云者言天地人而未分也,太極既判,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清濁混者為人者,氣也,重濁者,形也,形氣合一者,人也……”代表了古人對宇宙的看法。同時,圖畫也描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對于天空區域劃分的區別。
中國傳統天文將天上的二十八宿與地上不同區域對應起來,并將二十八宿分為四組,七個星宿構成一組,并將其想象為一種動物,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分布: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蛇繞龜體);同時與四種顏色相配,蒼龍為青色,白虎為白色,朱雀為紅色,玄武為黑色。而在西方,這種關系則被歸納為十二星座,由一些年輕人信奉的占星術發展而來。
除了介紹東西方文化差異,這里也介紹了“西學東漸”對于中西方天文思想的影響。而一些實物的復制品也非常有意思。一只小兔子在桶內探出半個身子,看起來有點像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里的月兔。其實,它的專業學名叫作“秤漏”,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漏刻,原理則是用中國秤稱量流入受水壺中水的重量來進行計時的儀器,由北魏道士李蘭于公元5世紀發明。而由郭守敬創建的仰儀,則依據小孔成像原理,可由赤道坐標網格直接讀出太陽的赤緯值和地方真太陽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