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博大的“工匠精神”,匠的意含既是文化理想與審美追求的載體,也是精湛技藝與制造標準的體現。因此,中國設計應該將古來傳統中的匠心、匠意進行現代性的轉換和創新型的發展,更好地傳達中國創意、體現中國氣派!
我們已經進入全球時代和信息時代,過去所暢想的未來已經到來,中國正在邁向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堅持創新發展,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是中國的國策,這也使中國設計將大有可為。而中國新時代的大設計如何發展,是需要我們共同思考的主題。

40年來,中國設計藝術的發展既艱難曲折又波瀾壯闊,突出地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從小變大、由微變強。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結構的變化使設計的需求不斷增長,設計所涵蓋的領域不斷擴展,從最初的平面設計(視覺傳達)和產品設計,迅速擴大到建筑規劃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環境景觀設計、新媒體設計等,向著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延伸,覆蓋了制造產業和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各個方面。
在具體的專業門類里也不斷地充實內涵、拓展邊界,例如在平面設計(視覺傳達)中就細分出字體設計、招貼設計、書籍設計等方向。“設計”自身的內涵不斷拓展,使設計與社會生活的變化形成千絲萬縷的關系,設計師的觀念、手法、風格更使得設計作品呈現出多種形態的發展態勢。
在中國藝術的整體格局中,設計藝術既沖破了思想認識與思維方式的局限,一舉躍上前沿,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表征,同時在推動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提高中國產品質量和改變社會美學認知等方面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與力量。設計也是“生產力”,好的設計能夠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市場競爭力等功能的延展,使設計成為社會關注度最大的藝術門類。
二是從吸收外來經驗到適應本土發展。在中國設計萌發于改革開放的地平線之時,西方國家已經歷了近百年的設計演變和發展,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流派。在從工業革命到科技革命的發展中,西方設計對于產品疊代和經濟效益的積極作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東亞的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現代設計步伐也十分快速。

由此,處于后發的中國設計首先是迎頭趕上,汲取優秀國際經驗。在較短的時間里,中國設計界以放眼世界、勇追國際設計的步伐,及時引進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中國設計師的思想和中國藝術的整體思想一樣,都有著極為敏銳的眼光和快速吸收的能力。隨著設計視野的開闊,中國設計日益與國際設計相互交融、互補長短,并且形成了文化對話,國際許多設計大展和大賽都成為中國設計師亮相的舞臺。
可以說,今天的國際設計已經離不開中國設計,中國設計也日益融入國際設計,參與建構國際設計的總體格局。吸收外來經驗的真正意義在于服務本土、解決本土問題特別是實現本土的轉換,在這方面,中國設計界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將國際經驗與中國需求相結合,才是中國設計得以真正實現的路徑。因時而思、因地制宜、因用而創,成為今天中國設計蓬勃發展的重要標志。
三是從設計本體走向廣義的設計社會學。當設計不斷地擴展其外沿的時候,設計的價值會更多地在社會意義的層面上體現出來。40年來中國設計在文化認知上的更新與提高是中國設計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的視野決定了設計的高度,文化的胸懷決定了設計的內涵,文化的理想決定了設計的品質。
正是依托于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也依托于中國社會審美形態的豐富和審美要求的提升,中國設計開始更多地從經濟、技術、市場等層面打開發展方向,設計本體的價值也更多地建立在社會學、文化學的層面上,從而在助力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建設中發揮作用。
總之,對經驗的梳理、審視與總結有助于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更好地前瞻未來,尋求發展的路徑,而中國設計40年來,無論在設計創作還是設計教育上所形成的模式,更需要在學理上進行歸納和表述。設計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才華和智慧是豐富而深刻的,對這些才智的提煉和推廣對當今中國設計的發展大有裨益。
并且,從中國設計走過的道路中提取出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模式,更是與國際設計界進行對話的重要前提,也將激發我們更有信心地面向未來,把握時代提供的機遇,應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