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圖書館昨起閉館裝修半年。那么閉館后能否查閱古籍文獻?市圖書館將如何保護這批古籍?目前保護工作遇到哪些難題?昨天,溫都記者走進市圖書館古籍書庫一探究竟。
暫時關閉古籍借閱服務
古籍書庫位于市圖書館頂層7樓,昨天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古籍。“閉館期間,我們將暫時關閉古籍借閱服務。”市圖書館館長胡海榮介紹,該書庫1500多平方米,現藏元明清歷代古籍約16萬冊,古籍藏量位列全省第四,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迄今已有36種古籍入選全國珍貴古籍名錄,16種入選浙江省珍貴古籍名錄,是《中國古籍善本書總目》入編的重要單位之一。

古籍存放對環境要求很高,因為在高溫、高濕和強光照射的條件下,會使書籍紙張發生水解和氧化等化學反應,使得紙張發黃變脆,古籍就會被損壞。市圖書館裝修期間,由于沒有更好條件的地方供古籍收納,目前該書庫不會進行裝修。
“閉館期間,我們將根據古籍保護要求,對它們進行實時監測,保護好這批古籍。”胡海榮說,書庫設有獨立的恒溫恒濕中央空調系統,以保證書庫溫度、濕度能夠控制在標準要求的范圍內。
胡海榮還介紹,古籍文獻一律不外借,只在館內閱覽。已有影印本、新印本、電子版的古籍,一般不再提供原本閱覽;天氣潮濕陰冷的時候,古籍文獻不得參閱;讀者在閱讀古籍的時候,要輕拿輕放,戴上專用手套……如此才能延長古籍的壽命。
市圖藏有大量“國寶”
在該館古籍書庫藏有大量“國寶”,包括大量歷代文集,其中尤以清人詩文集為多,共1866種,不少是初刻本,價值頗高。地方史志數量頗豐,現藏方志類古籍480種,其中如明刻本《正德興寧志》《萬歷溫州府志》,均為國內孤本。本省方志中的《萬歷嚴州府志》《康熙樂清縣志》《康熙青田縣志》《雍正特開玉環志》《雍正景寧縣志》《乾隆瑞安縣志》等刻本均是省內稀缺版本。
其中,《萬歷溫州府志》尤其珍貴。方志是記載一地的地理、沿革、風俗、教育、物產、人物等的史志,具有“資治、教化、存史”的功能。《萬歷溫州府志》為上世紀50年代土改運動中,時任館長梅冷生下鄉期間于流動地攤上購得。該書線裝十二冊,由明代溫州知府湯日昭、王光蘊等修纂,萬歷三十三年(1605)刻竣出版,附有溫州府境圖及下屬永嘉、瑞安、樂清、平陽、泰順等五縣縣境圖,記錄了明代溫州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該書刻本現存三部,溫圖所藏為國內唯一較為完整的版本。另外,日本內閣文庫藏一部,國家圖書館藏殘本一部。
該館還藏有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首印本,是國內現存最完好的珍本;有孫衣言《盤谷孫氏家譜》《逸老叢談》、孫詒讓《諷籀余錄》《藝宦室檢書小志》、孫延釗《經微室遺集》《瑞安五黃先生系年合譜》等手稿及詩文、日記手稿等。
該館古籍書庫鄉邦文獻收藏也較齊全,多達2000來種。比如清朝瑞安的方成珪《唐摭言》稿本及近代“東甌三先生”的著作,學術價值不菲,彌足珍貴;此外,藏書家向來忽視的訃聞、哀啟、挽聯錄、壽言贈序等亦均有收錄,為后來的地方史學者提供了方便。

古籍保護面臨諸多困擾
但是,目前市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面臨著多種問題,主要有古籍存放環境不夠好、古籍損壞與缺失問題嚴重、古籍修復人才緊缺、古籍文獻開發整理能力欠缺等。古籍“國寶”期待煥發新生。
胡海榮介紹,現有館舍落成已有十余年,書庫設備較為落后,由于環境因素,許多古籍文獻出現了紙張老化、字跡不清、書頁泛黃變脆等化學反應,修復的速度跟不上損壞的程度,“我們曾多次向市里提出在外建造一座古籍分館,更好地保護古籍,但由于多種原因,該項目至今仍未啟動。”
盡管已盡最大努力對古籍予以保護,難免還是有損壞與缺失,這時候就要有修復古籍的能力。王昀是該館古籍修復師,今年30歲,鹿城人。她畢業于金陵科技學院古籍修復專業,于2012年作為特殊人才,進入溫州市圖書館。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她于2016年年底正式從事修復工作。
“她是我館目前唯一的古籍修復師,這方面的人才非常緊缺。”胡海榮說,古籍修復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專業性、技術性,修復人員首先要有深厚的古漢語知識功底和淵博的古代文化知識,還要通過專業的修復培訓與考核,更要對古籍工作有一定的興趣,以及對古籍工作很強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