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當石一般放置于古代漢族傳統建筑大門兩側,用于顯示古代標志主人等級和身份地位的門庭裝飾藝術品,與門簪、門檻、門扇、門框一起產生古樸典雅的整體藝術裝飾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并與建筑物相互輝映,和諧統一,起到門庭畫龍點睛的作用,成為傳統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來淵源

大門的枕石俗稱門礅,是擺放在四合院大門門樓兩端的枕石。枕石的門內部分是承托大門的,門外部分往往雕以鳥獸花飾,又叫抱鼓石。
關于門墩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還無法作出確切的回答。門枕石早在漢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開始使用了。或許從那時起,經過逐步演化,才成了現在見到的門墩了吧。在門枕石的外側雕刻飾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
等級分劃

皇族或官府的門前用獅子形的抱鼓石;高級武官的門前用抱鼓形獅子抱鼓石,低級武官的門前用抱鼓形有獸頭的抱鼓石;高級文官的門前用箱形有獅子的抱鼓石,低級文官用箱形有雕飾的抱鼓石;大富豪的門前用箱形無雕飾的抱鼓石,富豪則用石制抱鼓石,而對于普通民宅,則只能用木質方門墩或門枕石來代替了。
應用狀況

現代居家建筑中,別墅與商業體前面最喜歡擺放“門當”。江寧的帝景天成、瑪斯蘭德、中國人家等別墅都有“門當”。而寫字樓前面有“門當”的也不少。南京人熟知的1912就有不少建筑門前有“門當”。其實“門當”與“戶對”都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門建筑的組成部分,是用于鎮宅的建筑裝飾。不少別墅和寫字樓喜歡建“門當”,是因為筑中使用這些做裝飾,主要是取其美好的寓意。
過去達官貴人、豪商巨賈安身立命的都是占地廣闊的府邸。“門當”,又叫“抱鼓石”或“石鏡”,為鼓圓形石頭,一般擺放在門外兩端;因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間廣泛用石鼓代“門當”。
相傳古代將軍榮歸,常將戰鼓置于門前炫耀戰功,后來就演變成抱鼓石。在古代,只有較大的宅門,才會配有抱鼓石。抱鼓石具有固定門樓的建筑功能,被叫做“門當”,但它更具備象征意義,它的數目決定著屋主的地位和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