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村明清代建筑群頗有徽派建筑風格。
在南京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有一處被當地人稱為“九十九間半”的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這處古建筑群已經有300多年歷史,雖然多年前就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卻是破損不堪、搖搖欲墜。如今,街道等有關部門啟動修繕工程,打造佘村“美麗鄉村”。

佘村明清建筑群300多年前建成
佘村明清代建筑群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組成,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社區,已經有300多年歷史。
潘氏住宅位于宗祠西側10米處,為潘恒才建造。住宅南向,共由三個宅院組成,每宅三進,共計60余間,占地約750平方米,整個建筑結構嚴謹,均為三進穿堂式高墻深院,保存較好的為西邊的宅子。每進門樓上均有磚雕石刻,門額上鐫刻楷書磚雕“天賜純暇”“福祿申之”等,這組建筑群規模不大,但是內部雕刻精美,整個建筑具有徽派建筑風格。
潘氏宗祠位于潘氏住宅東側,坐北向南,東西有馬頭墻,大門兩側各置青石戶對,高約0.8米。建筑主體結構為三房兩進式,占地面積約350平方米。門廳、大廳內橫梁上雕有花卉圖案,大門上有精美磚雕,這組建筑民國十年修造過。該建筑群是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兩部分組成。據《潘氏宗譜》記載,該組建筑是清朝順治初年始建,后又多次重新改造。
“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是祖上的房子,有300多年歷史了,早就成了文物。”在江寧東山街道佘村社區居民委員會附近,居民潘女士說,潘氏住宅始建于清朝順治年間,院內房屋共有60多間,當地人稱為“九十九間半”。南京晨報記者看到,墻外的一塊石碑上,標明這處建筑群是明清建筑,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筑破損嚴重修繕一直成難題

社區居民介紹說,佘村大部分的古宅都不復存在了,從遺落在田間斑駁的磚瓦看出,這里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枕山、環水、面屏”,它以青磚黑瓦的徽派風格,展現了歷史車輪下流淌的詩意。荒廢的民居、長著野草的墻壁、布滿灰塵的窗沿,記錄著時光的變遷、世事的無常。
在這處老宅中,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其實是支離破碎的,因為許多屋頂和墻體已經坍塌,地上散落著大量瓦片、磚塊和房梁碎片。記者從第一進院子走到第三進院子,這里破敗的景象著實讓人觸目驚心,有的房頂破了個大洞,長出了荒草;有的屋頂則片瓦不存,只殘留著木質的房梁經歷著風吹雨淋。
居民佘女士說,房子破敗除了年代久遠外,還曾經發生過火災,燒毀了一部分。雖然從整齊的院墻和部分保存較好的老宅可以想象得到老宅當初的模樣,但現在老宅塌的塌,倒的倒,已經不成樣子。現在住在這里的還有兩三戶人家。
在大宅的旁邊,是潘氏祠堂,它坐北朝南,共兩進九間。木雕、磚雕、石階、圓門……共同描繪了一幅精致見于幽微、時間穿越空間的罕見圖景,但是也破舊不堪。據了解,因為古宅被列為文保單位,居民自己修又被文物部門叫停,如果非要修,必須按照文物部門要求“修舊如舊”,至少需要上千萬元,古建筑破損嚴重,修繕一直成難題。
啟動修繕工程打造佘村“美麗鄉村”

早在幾年前,針對這處古建筑的《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保護規劃》就已經制訂出來了。按照規劃,潘家住宅、潘氏宗祠等將統一規劃保護,并對外開展旅游觀光。整個潘家大院要整體修繕并騰空,以后作為專門的建筑藝術博物館。規劃雖然已經出爐,但一直沒有動靜。
直到2017年下半年,啟動修繕工程,立項、招標等,將佘村明清代建筑群——潘氏住宅及祠堂文物修復,打造佘村“美麗鄉村”。南京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工程地點在佘村社區南至赤烏路、北至李家路、東至佘村水庫、西至黃龍山。如今施工單位已進場施工。
佘村社區主任王長貴向南京晨報記者介紹說,佘村古建筑群為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已經有300多年歷史,多年前就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古建筑破損嚴重,街道等有關部門非常重視,拿出了不少資金進行修繕工程,不僅要搶修文物,還要把包括文物在內的村莊進行改造,打造佘村“美麗鄉村”,興建一批民宿、特色餐飲和景點,讓游客來佘村不僅有看頭,還有吃和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