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16日接受德國人提爾曼·沃特法捐贈的38件珍貴沉船出水文物,這是博物館建館以來接受的數量最多的一次海外捐贈。
這批文物打撈自“巴考號”沉船,包括中國瓷器15件,東南亞陶瓷器23件。其中既有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醬釉香爐和青白釉印花碗,也有仿制中國技藝,結合本土制陶工藝生產的東南亞青瓷罐,還有造型獨特、用于給佛教云游僧人盛水用的泰國紅陶軍持等。

提爾曼·沃特法于1996年在德國成立水下考古探險打撈公司,先后發現并打撈了“鷹潭號”沉船、“巴考號”沉船和“黑石號”沉船。他還長期與沿海國家合作,致力于水下文化遺產的考古發現與保護,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提爾曼·沃特法介紹說,“巴考號”沉船位于印度尼西亞卡里馬塔海峽西側的巴考島海域。據推測,“巴考號”沉船應該是從中國南部沿海出發的走私商貿船,途經泰國,目的地可能是爪哇(印度尼西亞)的港口。依據船上大量的“永樂通寶”銅錢和船身木材的碳14年代測定,最終確定沉船年代是與鄭和下西洋同時代的15世紀早期。

湖南省博物館陶瓷研究專家方昭遠介紹說,這批珍貴的沉船陶瓷器不僅是明代初期海上對外貿易的重要見證,也彰顯15世紀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對研究“一帶一路”相關課題有一定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