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我國最傳統的糧食加工工具
在過去農村家庭中扮演者著重要角色
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20世紀70年代
石磨退出了生活舞臺
打磨
浸透著制磨人的心血與汗水
兩片圓石
圓石接合處都有紋理
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
沿著紋理向外運移
在滾動過兩層中間時被磨碎
形成粉末

看似簡單的石磨
將其制作完成
要經歷艱苦的過程
洛金口南的高摩頂、大黑子山。
威海市經區橋頭鎮(原隸屬榮成)洛西村位于偉德山西麓,村東北就是著名的古官道洛金口。洛金口南鄰當地稱為“大黑子山”“高摩頂”的兩座山脈,盛產堅硬的青石花,是制作碾盤、石磨、碓臼等的上好石材。因此,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石磨村”。
制作石磨的過程
1選材開石
2鑿邊成形
3搬運下山
4細工鑿刻
制作這樣一個石磨
每一盤都浸透了石匠的心血和汗水

賣磨
制磨人家庭主要的生活來源
石磨制作出來
關鍵是要能賣出去
呂蓮花的父親
是洛西村有名的石磨制作人
每到橋頭大集
呂蓮花就隨著父親到集上賣磨
一盤磨一般可以賣6元至10元
磨賣出去了
一家人的生活便有了著落
銑磨
鄉間受歡迎的手藝行當
一般石磨的尺寸大約在60厘米左右
厚度在20至30厘米
上扇磨較厚
下扇稍薄
最后會越磨越薄
石粉也都隨著面粉被人吃掉
磨被磨薄了或者磨齒磨鈍了
就不容易出細面

于是
鄉間便出現了一種新行當——銑磨
銑磨
就是將磨平的磨齒重新鑿刻
使磨變得更加“鋒利”
出面會既快又細
呂蓮花的父親不制作磨時
就出門為人家銑磨
每天可以銑三四盤磨
誰家如果管飯就收0.50元手工費
不管飯的收1元錢
這對當時的農村人來說
是一項十分體面的行當

現在
石磨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
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變成了村中的裝飾
或是公園的甬道
這些舊石磨讓人睹物思情
回想過去的艱苦歲月
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不禁讓人生出萬般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