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消息,河南省太康縣一處工地施工時,挖出一座明代古墓,干尸保存完好,根據(jù)墓志銘等判定,該墓主名叫顧樸,官至右都御史,系顧佐后人。

墓志銘記載墓主是明朝的右都御史,此墓主顧姓,明朝官員,為明朝御史顧佐之孫,太康縣文物部門獲悉后,立即趕去現(xiàn)場,24小時專人值班。
據(jù)《太康縣文化志》載,顧御史,姓顧,名佐,字禮卿,太康縣城西顧窯人,明朝建文年間進士,永樂初年任應(yīng)天府尹,明遷都北京后,顧佐任順天府尹,永樂八年任御史。后葬于太康縣,顧佐墓于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高8米,周長80米,墓冢為圓錐形,墓前有石馬樁兩個。顧佐(1376-1446年)為官剛正,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相傳顧佐入內(nèi)廷辦公,獨處一間小夾室,不是議政不與官員們?nèi)鹤H藗兎Q他為“顧獨坐”。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去世。此次出土的墓葬,為顧佐之孫顧樸。


有網(wǎng)友稱,工地上出土了寶劍、扇子等文物,被人拿走不見蹤影。文物專家、中科院科學(xué)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恒認(rèn)為,現(xiàn)場出土了官服、干尸等,肯定有考古價值,“五六百年的尸體,比較完整,官服幾乎沒有破損的地方,怎么能說沒有文物價值呢?”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