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京城著名學者、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命仆人去藥鋪購藥。在一包包中藥內,王發現有一片片被稱為“龍骨”的烏龜甲殼與碎片牛骨,上面刻滿了人們難以辨認的各種橫豎符號。由于職業的驅使,一下子引起了王懿榮的注意,于是再命仆人去那家藥鋪將所有“龍骨”統統買下來。

消息很快不脛而走,以至于一些文物商人、文人墨客一時間在整個北京城到處搜集這種刻有各種符號的“龍骨”,因為他們強烈地意識到,這些烏龜甲殼和碎片牛骨(龍骨)都是很值錢的文物寶貝。后來人們逐漸發現,這些刻在甲骨上面的符號,其中有些與當前的漢字十分相像,初步推測,它們極有可能是漢字的雛形,是漢字的始祖。為此,引起了京津地區,甚至全國知識界,特別是歷史、考古人員的關注。再后來,人們發現這些摻和在中藥包里的甲骨均來自河南安陽小屯村這個地方。無疑王懿榮是中國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
到了1915年,浙江上虞有個叫羅振玉的考古學家,在前人收集甲骨文的基礎上,承上啟下,親赴河南安陽小屯村收集甲骨,調查發掘甲骨文的所在地殷墟的歷史。此后自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考古組主任李濟的帶領下對小屯村殷墟開始進行全面發掘,大型發掘前后達15次之多,摸清了殷墟的范圍與分布情況,發現若干大墓、一些鑄銅與制骨作坊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等,令世人驚嘆不已。
1949年后考古工作者再接再厲,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查與發掘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可以說,自1899年以來100多年,對殷墟的發掘與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至于殷墟的意義,正如中外考古學家所評價的那樣:發掘出一個奴隸社會。

原來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遺址。殷墟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最北端的安陽市西北2公里小屯村及其周圍一帶,占地24平方公里,至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
據史冊記載,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北蒙,即“殷”,歷經八代十二王,建都273年,至周滅紂,商亡后,漸趨荒蕪,變成一片廢墟,故稱殷墟。具體說來,在洹河南岸以商代王宮(今小屯村附近)為中心分布有手工業作坊、居民點、貴族與平民墓葬等。而在洹河北岸以王陵(今武官村、侯家莊)為中心則集中有商王陵墓、貴族墓葬以及數以千計被屠殺的奴隸祭祀坑。
殷墟發掘的甲骨文是漢字的始祖,已具備了漢語語言文字的形象、會意、指事、形聲、假借五大造字因素,為后來的漢字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這里還須強調的是當時這些甲骨文記載著商代有關人們從占卜活動、祭祖問天,到生產勞動、宮廷生活,甚至戰爭情景的史實,從而證明甲骨文已發揮了文字的作用與功能。
由于對殷墟的發掘與研究,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7月13日我國殷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