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陵寢,專指帝王、諸侯以及貴族墓地中的禮制性建筑,包括寢堂、便殿、祠堂、門闕、垣墻、墳丘、神道、冢舍、畫像石、石雕像等等。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建筑大多不復存在,但從殘存的遺址中仍然能夠窺見到它們的建筑格局。俗話說:“古墓看格局”。這是因為陵寢的建筑格局,必須符合封建社會的禮制,是經過多年的勘察、遴選、規劃、設計、施工、下葬、封填、修護、祭祀等復雜程序后,才逐步定型的。在這個過程中,集中體現著古代社會的理念、信仰、等級、禁忌、習俗,成為封建時代等級制度和精神世界的一個縮影。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五年多來的考古發掘,海昏侯陵寢地面建筑遺址已經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專家認為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那么,海昏侯陵寢禮制性建筑格局有哪些特點呢?筆者概括為:
垣墻不方也不圓,門闕朝東不朝南;
兩座主墓偏一隅,七座袝葬作星盤。
墳丘巍巍似覆斗,寢殿悠悠列墓前;
圓井幽深排成線,冢舍對峙護兩邊。
本文試以這八句話來分析、探尋漢代海昏侯陵寢建筑格局八個方面的特點,揭示其中隱藏的鮮為人知的奧秘。

一、垣墻不方也不圓:垣合紫微
建筑在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墎墩山上的漢代海昏侯陵寢,是以海昏侯劉賀墓與侯夫人墓為中心的一處家族墓葬區。這座陵寢四面均有垣墻,也叫周垣,俗稱圍墻。這種垣墻是由墻基和墻體組成,均為夯筑而成,歷經二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遺存尚在。秦漢時期的長城、宮墻,大部分也是夯筑的,非常厚實。經探測,海昏侯陵寢垣墻周長868米、墻基寬約2米,占地約為4.6萬平方米(圖1)。
封建社會的帝王、將相、貴族的陵寢,其垣墻長度、寬度和墓園面積是有嚴格等級規定的。漢高祖長陵垣墻南北邊長約1000米,東西邊長約900米,墻基寬5~9米左右,占地約為90萬平方米,這與《三輔黃圖》所載“長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相吻合;漢武帝茂陵垣墻東西邊長430米,南北邊長414米,墻基5.8米,占地約為17.8萬平方米;漢宣帝杜陵垣墻東西邊長430米,南北邊長430米,墻基8~10米,占地約為18.5萬平方米。而海昏侯陵寢垣墻最長的南墻不到270米,最短的西墻不到160米,四面周長才868米,墻基寬度還沒有茂陵、杜陵的一半,占地面積僅為皇陵的四分之一左右。這就充分表明了西漢時期列侯陵寢與帝王陵寢的巨大落差。
非常奇怪的是,海昏侯陵寢的垣墻所圍成的墓園區形狀,與漢代帝王、貴族墓園一般為方形的定式完全不同,它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長方形,更不是圓形。有人說是梯形,其實仔細觀察也不是標準的梯形,因為無論是東西垣墻還是南北垣墻,都不平行。那么,其中隱藏著怎樣的奧秘呢?

原來,漢代的上層社會非常迷信“風水”,無論是建造殿堂、居所(明宅),還是建造墓地、墳塋(陰宅),都要先請風水大師“相宅”。風水也叫“堪輿”。許慎《說文解字》說,堪是天道,輿是地道。所以堪輿是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的大學問。那時的堪輿家講究“先懂天理,后懂地理,再懂人理”,“一流地師觀星斗”,“天上成象,地下成形”。因此可以推測,海昏侯陵寢的垣墻是按照堪輿家所說的“玉階金闕,垣合紫微”的要求設計的。
什么叫“垣合紫微”呢?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為了觀測的需要,把天上的星空劃分為三個區域,叫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為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垣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有十五顆星,分為左右兩列,狀如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正如《宋史?天文志》所說:“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環列,翊(yì,音毅)衛之象也(圖2)。”由此,當時的天文學家把紫微垣比作天上的皇宮,紫微垣之內的星辰都以皇族命名,除了皇帝之外,還有皇后、太子、宮女等等,均有對應的星辰。紫微垣的東藩八星稱左樞、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衛、少衛、少丞;西藩七星稱右樞、少尉、上輔、少輔、上衛、少衛、上丞,都是為皇帝效勞的官員。當然,隨著朝代的變換,這些星辰的名稱也有所變化。
明白了星空中的紫微垣,再來看海昏侯的陵寢,就可以明白它的垣墻形狀是按照的天上的紫微垣形狀設計的,自然“不方也不圓”了。這也告訴人們,劉賀至死都是按照海昏侯國的國君行事的。
海昏侯陵寢的垣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缺少西北角。具體數據是:西南角為90度,東南角為81度,東北角為87度,西北角為102度。西南、東南、東北三角都是直角或銳角,唯獨西北角為鈍角。按照傳統的說法,就是缺少西北角。
其實,從堪輿學即風水的角度說,城墻、陵寢垣墻的西北缺角,屬于大吉。漢代長安城宮殿區,缺西北角。唐代長安城宮殿區,也缺西北角。這種城墻缺少西北角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時,也缺少西北角。因此可以說,海昏侯陵寢垣墻缺少西北角,既符合紫微垣的形狀特點,又符合堪輿學的風水要求,是有意而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