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在今天的江蘇常州,它是一座建于春秋時期的城,距今大約3000年。
淹城這一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洪澇。當江南地區遭受長時間暴雨侵襲時,很多網友感嘆:要是我們生活在淹城,就不會被水淹了。
淹城不淹,這是它奇妙的地方。更奇妙的是,大旱時,淹城一地仍然碧波蕩漾,滋潤如常,好似人間仙境。

發現淹城,正是因為一場席卷中國大地的干旱。人們找水找到了淹城,卻被這里的景象驚呆了。那是1934年,江南大旱,河道干涸、農田開裂,人們四處找水。當找到淹城一地,人們驚奇地發現,淹城河道里的水不但不少,而且清澈見底。有人就想一探究竟。當他們駕著小船來到這片水域的中心,眼前的景色讓他們驚呆了:這冒出水面的長堤,不是天然的,更像是一面土墻,越過土墻,里面是一條小河,再往里,小河包圍的還是一面土墻,而里面還有一條小河,這樣從外向里,一共是三條小河三面土墻,依次圍著,像是標準的同心圓。他們向當地民眾打聽,老人說,是他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流傳下來的。
這一發現吸引了考古學者的注意,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考古學家衛聚賢,先后三次去淹城。衛聚賢考證,淹城長不到900米,寬800來米,共有子城、子城河、內城、內成河、外城、外城河六個部分組成。自古筑城,一座城池一條護城河,城池主要是方形設計,這是防守的需要,三城三河還是同心圓的環狀設計,絕無僅有,不僅易守難攻,而且旱澇不侵,用現代時髦的話說,就是一座古代的海綿之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考古人員在常州內城河里發現了四條木船。經過考證,確定是春秋時期的遺物,考古專家從它們身上讀出了怎樣的信息呢?
從這些木船身上考古學家印證了淹城水網密布,舟船是貨物運輸、民眾出行的主要工具。如今,最長、最完整,形狀像“月牙”的一條,保存在國家博物館里。楠木制作的,也就是材質最好的一條,擺放在南京博物院里。春秋淹城博物館的這條最特別,是由整段木頭掏空而成的。還有一條只剩船頭,搬到常州前黃高級中學的科普基地里了。
淹城博物館的這條船,長7.45米,船頭與現代的小木船差別不大,船尾跟現代的大型輪渡貨船有幾分相似,是敞開的,專家說,它靠上碼頭后,人員的上下,貨物的裝卸都很方便,也非常適合在江南縱橫交織的河道里航行。

春秋淹城博物館
值得注意的是,船身曾用火烤過。文史專家說,火烤是古代造船的一項工藝,中國先民很早就意識到,木材經過火烤,能夠迅速脫水定型,木質更加緊密,制成的舟船堅固耐用。我們的祖先真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