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墨西哥高地的特奧提瓦坎總是可以輕易占據中美洲考古重大發現的頭條。十幾年前引起轟動的是月亮金字塔下發現的有12具被綁縛梟首的殉人遺骸以及美洲虎、鷹和響尾蛇等50多具動物遺骸的墓葬。近幾年是更驚人的羽蛇神金字塔下長達100多米的隧道,出土各類遺物數萬件。2017年,這一傳奇遺址再次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此次的主角是一些瑪雅風格的壁畫碎片,但觸及的卻是中美洲文明研究最容易讓學者“劍拔弩張”的問題:瑪雅世界和特奧提瓦坎那數百年“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這些壁畫引人注目之處有三。

首先是其出土位置。壁畫集中出土于“多柱之庭”,占據特奧提瓦坎最核心的地區,緊鄰中軸線“死亡大道”,與最高大的太陽金字塔隔道相望,和大道盡頭的月亮金字塔相隔200多米,與最重要的宮殿建筑“綠咬鵑之宮”也是近鄰。在特奧提瓦坎20平方公里的宏大城區范圍內,瑪雅風格的遺物自20世紀初就屢有出土,但遠離城市的核心區,比如在東部的修拉爾潘區域和東南部的“商人區”。瑪雅遺物最集中的泰提特拉建筑群,位于“死亡大道”西側600多米。因此,雖然考古學家一致認定特奧提瓦坎是一座海納百川式的國際城市,但在最神圣的核心地區發現瑪雅風格遺存,還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其次是其鮮明而純粹的瑪雅藝術風格。紅、黃、白、青、黑等豐富的色彩,流暢的線條,精妙的寫實都是典型的瑪雅壁畫特征,與剛硬、圖案化和色彩單一的特奧提瓦坎風格有著明顯的區別。正如發掘者所言,這些壁畫的風格更接近于以著名的圣巴特洛遺址壁畫和帝卡爾遺址早期石雕為代表的瑪雅前古典時代晚期至古典時代早期的藝術風格,而非以博南帕克壁畫為代表的古典時代晚期風格。

殘片1為人物的頭部,可以辨認出線條流暢的長發和復雜的發飾,其中圓角方形中加白色十字花,是瑪雅中常見的kin字符號,表示太陽,為瑪雅貴族玉飾常用圖案。圣巴特洛壁畫中大鸚鵡的頭上有類似的圓角方形飾物。殘片2左側似為一個蛇頭,與圣巴特洛壁畫中對戰大鸚鵡的英雄頭飾上的蛇頭相似;右側為一個墜飾,白色的鐘狀組件與英雄頸飾上的鐘狀物類似。在帝卡爾遺址第31號石碑上,西亞赫查恩王右手所執的法器底部也有類似的部件。殘片3上繁復卷曲的圖案則與31號石碑頂部雅什努恩王(又稱“第一鱷魚王”)的頭飾頗為相似。
泰提特拉建筑群的壁畫也有濃厚的瑪雅風格,比如帶長羽毛頭飾、大圓珠項鏈、眼外梢呈尖狀的人物;還有盤樹而上、口中吐出神像的羽蛇神等,甚至還有少量瑪雅文字。但整體而言,這些壁畫更像是瑪雅和特奧提瓦坎風格的融合,也兼有其他地區的文化因素;而且,該建筑群的建筑形式和墓葬習俗都屬特奧提瓦坎傳統。所以學者們推測,那里不是瑪雅人的居所,其主人應該是主管外交和貿易事務的特奧提瓦坎貴族。“多柱之庭”壁畫的風格則是純粹的瑪雅風格,而且與瑪雅核心地區王室壁畫水準不相上下,令很多學者相信這里很可能是瑪雅某城邦的王族在特奧提瓦坎的居所。

再次,壁畫出土所反映的歷史背景非常重要。發掘者認為,特奧提瓦坎人有意摧毀了以這些壁畫為裝飾的建筑,將其平整成厚約50厘米的堆積,隨后在上面建造了新的房屋,把壁畫碎片封蓋在了新屋的地面之下。這一特殊現象暗示當時發生了特奧提瓦坎人與瑪雅人的激烈沖突,由壁畫的時代來看,這一沖突很可能與著名的特奧提瓦坎入侵帝卡爾事件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