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寒窗苦讀、備戰高考,中國古代科舉極簡史!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8-06-07 11:06:25  來源:古建中國
核心提示:十年寒窗為今朝,臨危不懼迎高考;十年艱辛來苦讀,只為今朝收獲足,十年磨劍劍更鋒,考場之上逞英雄;十年辛苦十年盼,更為人生立宏愿。首先祝莘莘學子高考順意!
  今日,975萬學生將迎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戰役。
碑零落峴山春,
水風煙收客燈。
華寶訣文化藏,
事皆須學子聞。
鞍拂柳思無涯,
掛明文競相望。
詩梁下又踟躕,
提金榜墨上新。

古建中國祝莘莘學子高考順利,金榜題名!

  2018年高考,“00后”成為核心,975萬考生人數創下了近八年新高。

  繼去年“新高考落地元年”之后,高考改革正在各地持續推進,強調對學生綜合成績的評價,全面取消加分,多項改革舉措進一步推進高考的公平公正。

QQ截圖20180607090429
  考試的目的,是把真正學有所長的學生選拔出來。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不計其數的百姓子弟魚躍龍門,由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而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同樣也為廣大寒門子弟步入仕途,打開了曙光之路。

timg (2)
  
 
中國科舉的簡述史

    資料整理:古建中國

    科舉,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開始,中國出現了開科取士的科舉制度,使中國社會低下層的知識分子有了成為上層官僚的途徑。

  延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隋唐 /

  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

  進士一詞初見于《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

  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

  "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
下載
  ▲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隋朝開皇年間生于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

  有歷史根據的第一位狀元,叫孫伏伽。

  隋朝末年,孫伏伽便參加科舉進入官場,大業末年,升任為京畿萬年縣(今陜西西安)的法曹(相當于法院院長兼公安局長)負責審理刑獄,緝捕奸盜,查辦贓賂的工作。

  武德五年(公元622),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孫伏伽再一次參加考試,最終在參加考試的30名舉子中名列第一,開始他的仕途之路,說明學習好,人生真的開掛呀!

  / 唐朝 /

  唐朝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后因唐太宗勵精圖志,不斷對唐朝的各項政策、制度進行改革,科舉制度也逐漸成熟完善起來。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所謂常舉是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制舉是指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由于常舉和制舉選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試內容、考生來源、考試方法上有很大區別,而常舉以其長期性、固定性的優點成為了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這里討論的僅是最重要的常舉。常舉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
timg (3)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相當于今天的默寫,或填空題。

  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

  進士科及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可見唐代的進士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名人推薦。

  因此,考生紛紛奔走于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u=4071455540,3313474200&fm=27&gp=0
  ▲《上陽臺帖》,唐,李白書,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圖:故宮博物院官網

  李白就是因為出身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考試的機會,他的情況很簡單,據說李爸爸是個商人,當時的社會是重農輕商的,因此李白只希望別人的舉薦,做夢想成為帝王師,走韓朝宗、玉真公主的門子,可惜仕途無捷徑,皇帝雖然也認可了李白,不過是讓他做了待詔翰林,類似于御用文人之類的閑職,李白看不慣,最后只好過一種貌似無拘無束的生活,其實內心還是非常的抑郁。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他是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微信圖片_20180607094600
  ▲清代 “鰲頭”武舉石  圖: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狀元人數最多的也是唐朝

  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 宋代 /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宋代科舉考試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
 
  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于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
QQ截圖20180607095520

  自此以后,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后,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南宋以后,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并賜宴于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timg (5)
  ▲《徐顯卿宦跡圖》,故宮博物院藏,余士、吳鉞繪制。該圖為冊頁,現存26開,含徐顯卿所作《紀遇詩》與詩序,概括了他從十二歲到五十一歲、從童蒙初啟到金榜題名,之后宦途得意、光宗耀祖的人生歷程。圖自網絡

  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兩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于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并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后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后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QQ截圖20180607100041
 ▲南宋寶四年(1256)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

  宋代最有名的狀元之一文天祥無論怎么考,都難不倒他,他以自己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后為人稱為“狀元中的狀元”。

  / 元代 /

  早在十三世紀三十年代,蒙古政權業已就設科取士進行過初步嘗試。但是,晚至元政權的最后五六十年,科舉制度才獲得真正實施。當時人概括這個曲折的過程說,元代科舉是“倡于草昧,條于至元,議于大德,沮泥百端,而始成于延祐”。

  元代科舉分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較嚴格。鄉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科舉時辦時廢,只曾舉辦約十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

  元代科舉經歷了四個階段:

  戊戌選試、延祐復科、至元廢科、至正復科。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貴族和軍功的官吏,對科舉取士制度最初并不在意,經過許多儒臣的竭力倡議,特別是仁宗的儒師集賢大學士王約的積極建議,元朝才于皇慶改元(1312)后真正開始建立了科舉制度,1313年開考,此時已距元世祖攻滅南宋(公元1279)有34年之久,這在中國科舉史上是中斷時間最長的一次。

  / 明王朝 /

  元朝滅亡后,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QQ截圖20180607100857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辟雍大殿內側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

  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

微信圖片_20180607100934
  ▲圖自南京夫子廟 

  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

微信圖片_20180607100937
  ▲圖自南京夫子廟 

  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監生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

  明成祖以后,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

  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可以被任命為官員。

  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中、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微信圖片_20180607101058
圖片源于網絡,歸原創所有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于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后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
微信圖片_20180607101343
  ▲圖片源于網絡,歸原創所有

  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u=3402934533,2286130141&fm=27&gp=0
  ▲明代  連中三元銅鏡 正  

  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后,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余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余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劣。

  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

  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

QQ截圖20180607101545
  ▲明代狀元及第銅鏡(小)正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焚書坑儒)。"

 
微信圖片_20180607101640
  ▲明代有關于唐寅(字伯虎)考試作弊的記載。

  他在明成化年間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被稱為詩書畫三絕,其書法畫作更是各路藏家的至愛,價值連城。

timg (7)
  ▲明 唐寅 《山路松聲圖》絹本,設色,縱194.5厘米,橫102.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自網絡

  許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唐寅并非生來放浪不羈,這一切都是因為考前露題,用現代話語表述就是“高考作弊"。關于唐伯虎考試是否真的作弊,坊間兩種說話,一種是他很聰明,猜中的考題,被冤枉的;另一種富二代徐經提前從考官處買到考題并告訴了他。

timg (8)
圖片源于網絡,歸原創所有

  不過,唐伯虎的好友祝允明在后來為唐寅寫的《墓志銘》中,是這樣表述這件事的:“富子既承,子畏不復辯,與同罰。”“富子”指的是徐經,“子畏”是唐寅的字,意思是徐經已承認,唐寅也不再申辯,兩人一同接受了處罰。案子很快審結,徐經、唐寅均被削除士籍,剝奪其終生參加科舉的資格,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釋放回老家蘇州。

  其實除了泄題這種事古來就有,考生在打小抄(夾帶)上也是費盡心機。明清時,縣試、府試、院試頭場考需要默寫四書五經的片斷,因此作弊現象多發生在這幾場考試。小抄放在衣服、帽子、鞋里,真是五花八門。因為有需求,坊間還專門有制造小抄的作坊。

QQ截圖20180607102010
  ▲清代 夾帶 南京夫子廟藏

  要說上面這個明目仗膽,看到兩只襪子中間的那本小冊子嗎?真是用心良苦啊,放大了看......這個小抄,放在手里握成拳頭狀,根本看不出來,手大一點的,可以放在指縫間。
 
QQ截圖20180607102205
  ▲玻璃畫“狀元巡游”長49.5cm,寬22cm   圖: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官網

  得中狀元者,即獲得了極大的榮譽,由皇帝欽準跨馬游街,舉國同慶,非常熱鬧,狀元游街的題材得到世人吹捧。

  / 清代 /
微信圖片_20180607102312
  ▲科試卷票,相當于今天的準考證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

  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后,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中國科舉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共產生狀元49人。 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

  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于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于消亡。科舉淵源于漢朝,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朝,廢除于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

  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朝鮮科舉內容,按照中國科舉標準,四書五經也成為朝鮮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

timg (9)
  ▲清代科舉考試的場景

  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后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孫中山曾經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自《五權憲法》)。

  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科舉制是選拔人才的制度,它因為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產生,又因為八股取士影響社會發展而消失。但存于科舉選才上公平公正的精神卻綿延至今,從未改變。

  科舉名銜稱謂一覽表:

  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稱為舉主,被舉、被辟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后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宋太祖之后,進士由御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同時亦明文規定以后舉人不得自稱考官門生。

  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別稱“茂才”。本是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后,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后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采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后,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后,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解元: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會元: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貢生: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付出終有回報,信心絕對重要。高考了,別忘面帶微笑。不必緊張煎熬。敞開鯤鵬懷抱,直上青云九霄。古建中國祝莘莘學子高考順利,金榜題名!
 

本文標題: 寒窗苦讀、備戰高考,中國古代科舉極簡史!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5275.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沙洋县| 宜良县| 闸北区| 科技| 武汉市| 宜兰市| 阳江市| 中西区| 廊坊市| 哈密市| 寿阳县| 特克斯县| 顺昌县| 莱芜市| 平泉县| 铜陵市| 友谊县| 镇远县| 塔河县| 自贡市| 虎林市| 水城县| 郁南县| 信丰县| 乌兰县| 拉萨市| 英吉沙县| 华安县| 鹿泉市| 阿合奇县| 长白| 双牌县| 水城县| 宁陕县| 奉贤区| 德江县| 那坡县| 清徐县| 微山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