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可以確定楓樹山古墓群與太守無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的一席話,否定了日前廣為流傳的“雅禮中學操場驚現(xiàn)太守墓”說法。記者從昨日舉行的“走進校園古墓解謎”2016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眾考古之走進雅禮校園活動現(xiàn)場獲悉,雅禮中學發(fā)現(xiàn)的這一古墓群涵蓋從東漢至宋代的28座古墓,時間跨度逾千年。雖然其墓主人多為平民,與之前盛傳的太守級高官有較大差距,但對于研究長沙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仍有重要意義。
楓樹山真是一座山,雅禮運動場系山溝
今日提起楓樹山,普通市民腦海中首先涌現(xiàn)的多半是地處長沙東南一隅的小學名字。不過在考古工作者眼中,楓樹山可是長沙一處重要的古墓葬埋藏區(qū)。工地現(xiàn)場負責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廣告訴記者,長沙城東自城北瀏陽河邊的陡嶺起,一直到城南二環(huán)邊的金盆嶺,這南北一線都是長沙古墓葬云集之所在。之所以會這樣,與這一帶的地形密不可分。以楓樹山為例,這里是古時從長沙城出東門往瀏陽河方向去的一處山嶺,現(xiàn)在的雅禮中學主教學樓就正好位于當年的楓樹山主峰之上。
昨日,專家展示的一幅等高線圖,顛覆了不少雅禮師生的認知——運動場的原始地形,可不像現(xiàn)在看到的這樣平緩。這里原來是一處山溝,自東南方向起向北延伸,略呈喇叭狀開口,整體地勢南高北低。這次發(fā)現(xiàn)的古墓群,就分布在山溝東西兩側的山坡上。至于中間的溝底,則沒有發(fā)現(xiàn)相關遺跡。
滄海桑田原貌難辨,神秘古墓近在咫尺
從東漢至宋代,28座古墓葬的分布都遵循“只埋山坡,不埋溝底”的規(guī)律。專家由此分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一區(qū)域的地形變化都不大。不過,記者昨日與近500名雅禮師生、志愿者等到發(fā)掘現(xiàn)場實地感受了一番,普通人想要辨認出所謂的山坡、溝底,并非易事。因為一眼望去,不是平地,就是古墓葬所在的大坑,再或者就是泥土堆起來的小土包。記者注意到,不少古墓葬的頂部距離地表很近,幾乎是貼著學校運動場混凝土地基的底部。換句話說,在昔日學生們跑跑跳跳的跑道之下,一些古墓葬離他們的腳底只有不到40厘米的距離。
對于古今地形的變化,專家給出了解釋,這主要是人為因素的破壞。1953年,時名長沙市五中的雅禮從城北麻園嶺搬到城南楓樹山,大規(guī)模的基建要求進行土地平整,這個過程中難免有削峰填谷之舉,原來的山溝地形也就難以認出了。
墓主人待遇差別大,土坑比磚室更防盜
28座古墓葬中,昨日最受大家歡迎的還是其中年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的磚室券頂墓,而其他土坑豎穴墓則要冷清許多。磚室墓不僅規(guī)模龐大,除了墓室外,還有墓道、甬道、排水溝等其他結構,而且青黑色的墓磚在四周紅壤的映襯下更是顯眼。
磚室墓雖引人矚目,但歷史上受到的待遇卻略顯凄涼。據(jù)市文物考古所專家介紹,28座古墓葬中有東漢墓1座,魏晉墓2座,唐墓18座,五代墓3座,宋墓4座,其中除東漢、魏晉墓和1座唐墓外,其余24座古墓葬均為土坑墓。這4座磚室墓中,除唐墓外的另外3座被盜擾的情況較為嚴重,隨葬器物不是被破壞成碎片就是被盜取。
對此,鄭廣解釋說:“相較于磚室墓,土坑墓較難發(fā)現(xiàn)。而且盜墓賊也很聰明,知道什么墓更值得偷。”的確,楓樹山古墓群共出土了100余件遺物,但從其分布就知道此言不虛。唯一沒被盜擾的唐代磚室墓出土了10余件器物,而其他土坑墓只能“分攤”到2至5件。
太守墓之說系訛傳,考古關注平民生活
雅禮發(fā)現(xiàn)古墓的消息不脛而走后,關于墓主人真實身份的猜測就未停息過,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墓里葬的是一位太守。不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昨日否定了這一說法。
根據(jù)專家所做的結語,從東漢、魏晉磚室墓的墓葬形制情況來看,墓主人應是地方一般官員,但還夠不到太守這樣的高級別。至于唐、五代、宋墓,墓主人身份應該為一般平民。說到這里,鄭廣特意向一旁聆聽的師生、志愿者解釋道,考古并不是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只關心上層社會的大人物。“平民生活的研究也很重要。”他說,“這次共發(fā)現(xiàn)古墓葬28個,時間跨度千余年,本身就很了不起,對古代長沙文明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資料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