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48年,風流倜儻的乾隆皇帝第一次來到泰山。泰山對他的沖擊非常強烈。"果然萬古宗天下,詎獨千秋鎮兗州。大慰平生景仰志,可無警句半巖留?"于是,他一路登山,一路賞景,一路思考,就這樣登一程,歇歇腳,賞賞景;又登一程,歇歇腳,賞賞景。他突然悟到人的一生,無論求學還是修身跟這登山賞景的過程其實很相似,一定不能株守一地,滿足于已經達到的境界,就這樣走著看著想著,他登到了朝陽洞。
站在這里環顧四周,但見群山環繞,主峰屹立正北,在主峰和西側峰巒夾峙中,十八盤東側的山澗逶迤而下,溪水淙淙,白云裊裊,奇松迎客,怪石嵯峨,好一幅天然圖畫。乾隆喝一聲彩,又覺得不無遺憾,這幅天然圖畫,怎么沒有一方畫家的印記呢?于是,他突發奇想,把剛才一路的思考寫成一首五言詩,命令臣工把他的這首詩鐫刻在朝陽洞東邊的御風崖上。
號稱"萬丈碑"的乾隆詩摩崖刻石通高20米,寬9米,每個字長1米,堪稱中國詩文摩崖之最。這"萬丈碑"填上紅顏料,就做了泰山這幅天然圖畫的印章。
在歷代帝王中,乾隆對待泰山的態度可以說是最"現代"的。一方面,他以穩妥的立場,維護了自遠古就有的泰山崇拜的歷史傳統;另一方面,他又明確表明了不事封禪的態度。在處理他個人同泰山的關系時,他更是兼各種身份于一身:有時候,他是作為國家的代表,來為民祈歲;有時候,他是作為孝子,來為母親祈壽;有時候,他是作為一個學者,冷靜地思考泰山崇拜和民俗信仰的由來及對國家政治的意義;更多的時候,他是作為一個詩人,興味盎然地在泰山觀景,搜索詩材。他是一個自命風流而且游興頗濃的人,他十次來泰安,六次登岱頂,寫了140多首詩,留下了130多塊御筆碑碣,盡管真正的佳作不多,但一顆平常心煞是可愛。
公元1790年3月,春暖花開的季節。乾隆皇帝為慶賀自己八十大壽,特意東巡泰山。他謁岱廟,登岱頂,祀元君。禮畢后,大宴群臣,犒賞三軍,從泰安至北京沿途所經州縣統統減免租稅,并賜銀與泰山父老,數以萬計。這是乾隆皇帝一生中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泰山極頂,隨著他那老態龍鐘的背影漸漸遠去,一扇看不見的歷史閘門在他身后轟然關閉。泰山送走了跪拜它的最后一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