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氣候熾熱,暑毒盛行,各種疾病進入高發時節,從戰國年代起,古人視五月五日為“毒月”、“惡月”、“惡日”,為除毒、辟惡、祛邪,采百草,沐藥浴、飲藥酒、食藥膳,以應對天然季節改變繁殖的的疫癘之擾。
一、采百草
端午時,各種草藥長成而未老,正是采藥的最佳良機,所采草藥藥性好,效果佳,千百年來,深受民間喜愛,從南北朝起,許多當地挑選端午節雞未鳴外出采藥,以防疾病。南朝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是日竟采雜藥,《夏小正》:此日蓄藥,以除毒氣”。又說:“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又有斗百草之戲”。那時每當端午節,雞未鳴,人們外出爭相采摘藥草,聚積中草藥,以防病保健。
到了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屢次重申采藥的時刻、產地的重要性,他說“夫藥采納,不知時刻,不以陰干暴干,雖有藥名,與朽木不殊”。端午采藥成為時髦活動。韓鄂《歲華紀麗》:端午日“結廬蓄藥,斗百草”。所謂“斗百草”:是端午節采藥人以百草為比賽目標,或斗百草的藥性,或斗百草的產地,或斗百草的真偽……是一種饒有興味的辨別中草藥的常識比賽。斗百草就必須具有能眼觀、手摸、鼻聞、口嘗等等簡單易行的辨認百草的才能,不然就無法“斗”。明顯斗百草是端午采藥之俗勃興的產品,也是遍及、進步、辨別中草藥、促進中草藥工作開展的重要辦法。
端午采藥之俗到了明清年代,中午采藥,粲然大備,民俗以為午日午時,太陽最烈,這時百草都是藥,稱為“草頭方”。這一民俗事象在當地志中多有記載。明弘治《太倉州志》“午時收百草為藥”。
五月是毒月,古人有五月捉蟾蜍之俗,以毒攻毒,變毒為藥的才智。各地于端午節,特別留意捉蟾蜍來制藥。蟾蜍為五毒之一,身上毒汁自古就可入藥,蟾蜍皮膚疣內分泌的白汁,稱為蟾酥,具有清熱、消炎、解毒的成效。捉蟾蜍,有的區域是為取蟾酥;在更多當地,是將塊墨填入蟾蜍口中,組成效果更好的消腫止痛藥。如河北棗強等地,這日捉蛤蟆,作治天花毒瘡的用藥。
端午采藥之俗時至今日,陜西、山西、山東等區域仍然盛行。陜西漢中、安康區域,于五月初五這天,一大早東方發白,家家戶戶上山收集菖蒲、艾葉、夏枯草、金銀花、土黃連、香菇、柴胡、貫中等,作夏日飲料。并將艾葉、菖蒲掛房門口,以防病疫。漢陰縣人,把端陽節看成是一個“驅毒避邪”的節日。
端午采百草是良風美俗,早已走出國門,朝鮮在午時采益母草,狶蘞草“曬為藥用”。日本將端午采藥稱“藥狩”。越南端午采百草治外感,陰虛之病。
端午節采百草,能夠組成藥丸,亦可熬成藥膏,或熬水沐浴,或入酒,或與主食配成藥膳,這是幾千年來卓有成效的防疫保健辦法。
二、沐藥浴
早在先秦年代,當五月盛夏百蟲繁殖、疾病盛行之時,人們煮蘭湯沐浴以祛病除災。所以端午節又有“浴蘭節”之名。《大戴禮記》云:“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也”。屈原在《楚辭·九歌·云中君》說:“浴蘭湯兮沐芳”。意思是用蘭煎水沐浴。
成書于西漢,托名神農氏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蘭入藥,四五月采,辟不祥,故齊(齋)以事大神也。”在端午這一日用蘭湯沐浴,祛除不祥,祛病防身。可見漢代人對蘭湯沐浴風俗十分重視了。唐代藥浴之風大興。韓鄂《歲華紀麗》:端午時節為“浴蘭之月。”
明清年代端午節除蘭湯沐浴外,還有采菖蒲、艾草,當即燒水洗澡。《帝京歲時記勝》載:“端陽日,蒲艾曝干存貯,用以沐浴,兼洗凍瘡。”其時人們就在端午采艾葉、菖蒲、金銀花等煎水沐浴。甘肅靜寧、禮縣、陜西鎮巴等區域風俗,端午采百草熬熱水沐浴以去瘡毒。陜西漢中、安康區域端午節清晨家家忙采百草,晚上用艾葉、菖蒲、花椒、千里光、蒜皮等熬藥水,為孩子洗澡,以此驅邪消毒,防病、健身。湖南民間有“洗端午澡”之習,民諺:“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每當端午節,采百草,或買草藥如艾葉,菖蒲、大蒜、金銀花,車前草、魚腥草等藥用植物,熬水洗澡,即為“洗端午澡”,能夠清熱解毒。貴州區域端午風俗,清晨男女老幼去戶外游玩,中午,手抱花草,晚上回家將花草放入水中煮開洗澡,老人稱“游百病”或“洗百病”,不洗一年到頭不吉祥。
沐藥浴之俗,至今未泯,藥浴已成為遍布城鄉的新興產業,方興未已,遠景寬廣。
三、飲藥酒
端午節飲菖蒲酒、雄黃酒以辟瘟去毒。《漢書》載:酒為“百藥之長”。端午節飲用菖蒲酒之俗,大約始于南北朝,因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飲菖蒲酒能辟惡祛毒。菖蒲簡稱“菖”,亦名白菖、泥菖蒲,有香氣,可入藥,它是生長在山澗泉水旁的一種名貴藥?材,具有開竅、活血、理氣、散風和祛濕等功能。以菖蒲為藥料,入黃酒浸泡而成菖蒲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道:“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因此,端午節飲用菖蒲酒的風俗,代代相傳。明代端午節飲用雄黃酒。雄黃是礦藏,含有三流化砷成分與酒混組成雄黃酒。《本草綱目》謂:“雄黃性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祛痰成效”。因此,純用雄黃酒有毒性,多作為外用殺菌消毒。《帝京歲時紀勝》介紹了雄黃酒的制法和用法:“(端午節)午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漫酒,飲余則涂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灑床帳間,以辟毒蟲。”可見端午節飲用的雄黃酒,是以雄黃和蒲根一同浸泡的。別的,《燕京歲時記》介紹了雄黃酒的另一種制法:“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涂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這主要是外用,而不是藥用。
飲藥酒之俗千古撒播,在閩西長汀,端午時每家都用米酒調一點雄黃,制成雄黃酒,全家老少都標志性地稍飲一點。姑蘇一帶過端午有“曬雄黃酒”之俗,五月初一至初五,每天在太陽下曬一曬,然后端午時飲用。全國各地諺語有 “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端午喝雄黃,四季不生皰和瘡”、“端午節,雄黃泡酒五毒滅”等許多說法,可知此俗信在民間根深柢固。
四、食藥膳
端午節又一風俗是食藥膳。
藥膳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前史。遠古時就有神農氏嘗百草,一辨藥食性味的傳說。我國最早的中藥經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藥膳食材的記載。進入唐代,藥膳開展為專門學科,孟詵的《食療本草》應運而生,不僅是我國現存的食療專著,也是國際最早的食療專著,孟詵被譽為國際食療的開山祖師。 古代端午節藥膳有三:首先是藥粽。端午節的季節食物是粽子,從魏晉年代開端在粽子里增加必定的藥物,以防病保健。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所記制造粽子的方法,除包裹禽肉、板栗、紅棗、赤豆之外,還增加各種果實、草藥做成各種形狀。《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五因古人筒米而以菰葉裹粘米,名日角黍,相遺,俗作粽。或加之以棗、或以糖。”唐宋年代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類。
其次攝生藥膳。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健康日子,應留意食療攝生,正如孫思邈《千金方》中所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吃藥膳。藥膳是天然界賦予人類的最夸姣禮物,是古人最好的防疫站。中醫界有“藥食同源”、“寓醫于食”,“同病異食”、“異病同食”之說。天然環境不同,防止的病癥各異,所補的藥草,因人因時量體裁衣,如四川會理地處川南,端午藥膳的食材是牛蒡根、牛口刺、沙參、火腿、骨頭湯等,以清熱解毒為主。而西北高原區域端午藥膳重金銀花、大蒜、枸杞、銀耳等以生津潤燥,防止疾病。陜南鎮巴縣端午節風俗吃大蒜,民間以為端午蒜,味美質高,去毒力強,每當端午節家家吃大蒜,貯大蒜成風。
值得關注的是滇西北摩梭人也有端午吃藥膳之俗。從五月初四起,家家采菖蒲、車前草、薄荷等,之后將其切碎,與臘肉、鮮肉或魚肉、雞肉熬成藥湯。次日晨祭祀諸神祖后,全家同喝藥湯、藥酒,他們以為端午喝了藥肉湯,有病看病,無病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