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流傳至今的民間習俗,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的起源,大多數認為與戰國時代楚國屈原有關。屈原忠心愛國,但受讒被貶流放,最后自沉江中。老百姓聽說后紛紛趕來營救,這就是賽龍舟的起源;老百姓為了屈原遺體不被水中蛟龍所食,投江粽子,這就是吃粽子的起源。其實,吃粽子和賽龍舟在以前就已存在,只是人們的追思和寄托,把它們聯系了起來。這是聞一多先生等考證過的。
在現代,端午節是一個“有吃有玩”的美好節日,但是在古代卻是個不吉不利的“兇日”。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是惡日。惡到什么程度?有諸多不宜,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不宜是,認為連端午出生的孩子都不能要,因為以后會克死父母。例如戰國時代的四君子之一孟嘗君,宋徽宗趙佶,也都不得不寄養府(宮)外,宋徽宗登基后甚至改了生日(十月十日)。再如東晉大將王鎮惡,也是因為生于端午“惡日”,祖父才給他起名“鎮惡”的。
當然,端午惡月、惡日的原因,也不是古人憑空想出來的。主要是因為端午五月(陽歷六月),接近夏至(有些年端午就在夏至),中午時太陽在天空位置最高,幾近天中(因此端午也稱“天中節”),陽光熱辣,氣溫猛升。且南方氣候潮濕,因此細菌、蚊蠅孳生,疫病開始流行,用古人說法就是“五毒俱出”(五毒指毒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戾氣”致病、死亡者増多的緣故。例如據現今氣象資料,屈原沉江附近的長沙,端午所在的六月平均氣溫,已從五月的21.6℃(晚春),猛升至六月的25.9℃,接近當地盛夏。
因此端午古習俗中除追思紀念、吃粽賽龍舟外的另一主要內容,便是防瘟、避疫和祛毒。下舉幾例。例如《大戴禮·夏小正》中記載,“五月五日蓄蘭以沐浴”。后來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宋代蘇軾《浣溪沙·端午》中也有,“明朝端午浴芳蘭”等。當然,此處“蘭”非蘭花,而是菊科佩蘭,后來還有蒲、艾等有消毒、殺蟲作用的芳香植物,對天熱引起的皮膚病等十分有效。
但是古人端午最普遍的習俗,還是掛艾草、菖蒲等,用紅紙綁成一束,插或掛在門上。此外還有在身上掛香囊的習俗。香囊也是利用佩蘭、艾草、白芷等的香氣,通過口鼻吸入,達到通經絡,去病強身,消毒避疫的作用。這就是《荊楚歲時記》中說的,“懸于戶上,可禳毒氣”。據《舊唐書》卷五記載,當初馬嵬坡唐玄宗被迫賜死楊貴妃,返京后念舊情改葬,但挖開墳墓后發現,尸體、衣物等已經腐爛,只有香囊完好。
此外,古代還有飲雄黃酒(酒中加入微量雄黃)的習俗, “飲了雄黃酒,疾病都遠走”。其實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是有毒的,所以現代已不飲。但雄黃酒有殺菌驅蟲的功效,古代曾用來治皮膚病。不能飲酒的小孩,多在他們耳鼻、手心點涂雄黃酒,額頭畫王字,像涂碘酒一樣,蟲豸不咬。此外,雄黃酒還常灑在墻角旮旯,起到消毒作用,蚊蠅不生,蛇蟲不至。古代還飲菖蒲酒,《本草綱目》記載,“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甚至有些帝皇把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因此有些地方還把五月稱為“蒲月”。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古代端午節的“惡月、惡日”,實際上乃是我們古人防病、防疫、防毒的醫藥衛生節(所以端午節有些地方又稱“天醫節”“衛生節”);再如賽龍舟實際上也是古人的一個體育節,以增強體質與不利氣象環境做斗爭。
視端午為惡月惡日的習俗,也并非是從遠古就開始的,而大體始于漢代。因為漢代開始盛行“陰陽、五行學說”。五月和端午都靠近夏至,陽氣最盛,人們認為不符合陰陽平衡的正常狀態,而且陰氣開始出現,陽氣開始衰微,因此人們心懷恐懼。《禮記·月令》中說,“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因此視為惡月惡日就不難理解。還有學者認為,“漢魏以后社會通行數序記月日的體制,于是人們在自然節氣之外,另擇時日作為人文節日,以表達人們的情感和信仰”。五月初五的端午是繼正月初一春節后出現的第一個人文節日,三月初三、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以后才出現的。因為五月初五最近夏至,因此從六朝以后夏至節俗逐漸移至端午也是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