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真是韓國的嗎?”
“為啥端午節互祝安康而不是快樂?”
“屈原是不是姓屈?”
“喝雄黃酒=喝砒霜?”
……
這些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01
端午節真是韓國的嗎?
2005年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
據介紹,韓國在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
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中國申報“端午節”非遺與韓國并不矛盾,中韓端午節是源與流的關系。
2009年中國也啟動“端午節”世界申遺程序。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了以“中國端午節”為名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表,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

02
為啥端午要說安康而不是快樂?
首先,端午是個祭奠先人的節日,說快樂當然不合適。
再者,我們熟知的端午節的傳說和屈原有關系。古時候端午節前后長江流域一代都會有大雨,引發洪澇災害,而五月初五更是因為毒蟲出沒被認為毒月毒日,所以才會有劃龍舟,包粽子,祭河神,和掛艾葉,戴香囊,驅蛇蟲的習俗。
所以“端午安康”是很貼切的一種說法,當然“端午快樂”這種祝福本身沒有什么不妥。

03
屈原居然不姓“屈”!
怎么樣?是不是沒想到?屈原其實姓”羋”(發mǐ音),司馬遷曾在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的國姓就是羋。所以他和羋月是不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呢?
也就是說,“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同樣與屈原同姓不同氏的歷史名人還有“西楚霸王”項羽,他也叫羋羽。
04
喝雄黃酒=喝砒霜?
現在大家可能都知道了,雄黃酒內服對人體是有害的,這是因為雄黃中含有硫和砷。說到砷,你可能不太熟悉,但砒霜你一定知道。砒霜可是一種最古老的劇毒之一,它常常出現在武俠小說以及古裝電視劇中,是各路奸詐小人居家旅行的好伴侶。
那么雄黃酒就一點用都沒有了?當然不是,雄黃礬是最好的消毒劑。把它打濕,涂抹在被蚊蟲叮咬的皮膚上,一會兒就不癢了~

05
賽龍舟其實真不是因為屈原
很多人可能以為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人們在江上劃船,驅趕那些魚蝦蟹,讓它們不要去吃投江的屈原遺體。實際上這真是本末倒置了……是屈原“選擇了”端午節這天投江,而不是因為屈原那天投江了,所以才有的端午節。
屈原曾寫過《九歌·湘君》,“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講的就是駕龍舟蕩于江上,將一些器物(如玉佩)扔到江中紀念某人的詩。據不少專家考證,龍舟競渡的活動可能早于屈原一千多年,真正的起源是某種原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