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西游記》里西行求法的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師在取經路上聽到了一個有趣的說法:這個世界上造字的圣賢有三位:第一是印度的梵天,梵文從右往左寫;第二是佉盧,佉盧文從左往右寫;第三是倉頡,倉頡所造的漢字從上往下寫。玄奘大師精通梵文,又懂得佉盧文,所以對這個說法印象深刻。
稍有古代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人寫字是自上而下(以下簡稱下行),自右向左的(以下簡稱左行)。那么這是為什么呢?有人認為可能是由書寫材料決定的。中國古代長期以竹木簡作為基本的書寫材料。而竹簡狹長,一手執簡、一手書寫,所以只能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地書寫。因為竹簡使用量大,書寫者形成了習慣,在絹帛和石刻上也習慣于從右往左地書寫了。但實際上這只能解釋下行,不能解釋左行。

這篇甲骨就是左邊左行,右邊右行
二十世紀以后隨著甲骨文和金文的大量發現,以上這種看法就不成立了。專家發現,甲骨文既左行,也有右行,有的是左邊左行,右邊右行,還有全篇一概左行的。這和甲骨文的性質有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甲骨是用來占卜的。甲骨經過灼燒會形成裂紋,巫師根據裂紋判斷占卜的吉兇,然后刻下卜辭記載占卜的原因、時間、地點、結果和吉兇,這就是甲骨文。一般來說卜辭和裂紋延伸的方向有關。有時候一片甲骨上裂紋延伸的方向相反,刻出的卜辭就既有從左往右,也有從右往左的。

青銅器的澆鑄
但是在商周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卻是一概左行的,這才是后來漢字書寫下行、左行的源頭。而決定青銅器上文字方向的是銘文的制作工藝。青銅器的鑄造很復雜,要先制作一個母模,再由模翻制成范,然后把銅液澆到范中,等青銅器成型后打碎陶土制成的范,青銅器就大功告成了。
陶范分為內范和外范。銘文就直接刻在內范上,然后燒成陶質。如果要銘文顯現在青銅器上,那么范上的銘文就得是凸出的鏡像字。全世界主流的書寫都是用右手的,為了防止在刻制的過程中損傷泥土制成的柔軟的范,就必須從左到右刻銘文,這樣右手就不會壓壞左邊已刻好的銘文。反過來,鑄成的銘文便是從右往左的。
青銅器銘文對后來漢字的順序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簡牘的使用方式進一步加強了這一順序。通常情況下,左手負責執簡,右手書寫。當竹簡被編成一冊之后閱讀時,左手負責展簡,右手負責拉簡,還可以執筆書寫。如果漢字右行則諸多不便。因為竹簡的使用量極大,養成了書寫者右行和下行的習慣。即使在絹帛和后來發明的紙上書寫時,已經沒有了相關的限制,后來人也還是繼承了這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