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特基村的文明遺跡
1975年,在巴塞特基村附近發現了阿卡德帝國納拉姆·辛(Naram-Sin)統治時期的一塊有浮雕圖案的殘片,即著名的巴塞特基浮雕,表現的是納拉姆·辛征服其他民族的場景。浮雕殘片表現出馬爾達曼在阿卡德帝國時代應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城市,城中一定有相應的宮殿或神廟雕刻這樣的一些浮雕。
納拉姆·辛是阿卡德開國君主薩爾貢一世的孫子,帝國的第三個繼承人。在納拉姆·辛統治下,帝國達到鼎盛。在東方,他與印度河流域的一個名叫美魯哈(Meluhha)的部落做貿易,打敗了馬岡(Magan,今北也門地區),由此控制了波斯灣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在東北方,他征服了扎格羅斯山脈中的各個部落,將他的帝國擴展至亞美尼亞;在西部,他將帝國的邊界延伸到地中海。

納拉姆·辛是美索不達米亞第一個自稱為神的國王,被稱為“阿卡德之神”,也是第一個自稱為“四方之王,宇宙之王”的國王。
著名的納拉姆·辛巖石浮雕位于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蘇萊曼尼亞城郊伽拉達格(Qaradagh)山脈一個名叫達爾班·茍爾(Darband-i-Gawr)的山埡口的巖壁上,浮雕同樣表現了納拉姆·辛征服其他部落、把戰敗者踩在腳下的征服者形象。
著名的巴塞特基銅像(BassetkiStatue)是屬于馬爾達曼文明的一件精美作品,該銅像于20世紀60年代在巴塞特基村附近被發現,銅像的制作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350年至公元前2100年之間,顯示出馬爾達曼城邦在阿卡德帝國時期高度發達的銅冶煉和制作技術。
這尊銅像是一個圓形基座上坐著的一個裸體男性人體,但只殘留了人物的下半部分。這尊像是采用失蠟法用純銅鑄造的,重150公斤,銅像的底座直徑為67厘米,高25厘米,保存下來的人體部分高是18厘米。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期間,伊拉克博物館被洗劫一空,這尊巴塞特基銅像也被盜走,但后來這尊銅像被幸運地追回并歸還博物館。
銅像基座上有阿卡德語楔形文字銘文,表明這座銅像曾經矗立在阿卡德國王納拉姆·辛的宮殿門口。這段銘文還記載,在納拉姆·辛鎮壓了一場反對他統治的大規模起義后,阿卡德居民請求眾神讓納拉姆·辛成為他們城市的神,并在城市的中心為他建造了一座神寺。
古巴比倫與亞述王國
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帝國在扎格羅斯山地游牧部落古提人(Gutians,族源不詳)的沖擊下瓦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成為阿摩利人(Amorite,閃族的一支)、古提人、埃蘭人爭霸的舞臺。公元前19世紀,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該王國在漢謨拉比(Hammurabi)(約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在位)統治時期達到極盛,制定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
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由于阿摩利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巴比倫文明,因此也把他們稱為巴比倫人,阿摩利人這個稱呼反倒不怎么用了。
《漢謨拉比法典》(TheCodeofHammurabi),誕生于公元前1700年的巴比倫;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巖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刻寫而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是漢謨拉比為了向神明顯示自己的功績而纂集的。漢謨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由盛而衰。大約在公元前1163年,伊朗高原上的埃蘭人曾一度攻占巴比倫,把《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作為戰利品搬到蘇薩。1901年12月,《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在伊朗蘇薩發掘出土,原物現收藏于盧浮宮。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了《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的唯一高仿復制品。
然而,正是阿摩利人讓馬爾達曼這座城市的命運再度改變。沙姆斯·阿達德一世(ShamshiAdadI)可謂是阿摩利人的另一位征服者,他為古亞述王國征服了敘利亞大部分地區、安納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然后攫取了原來由烏什匹亞(Ushpia,公元前2050—公元前2030年在位)及其后裔建立的古亞述王國的王位,成為第一個阿摩利人亞述王(公元前1815-公元前1783年在位)。

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時期,古亞述王國開始向外擴張,毗鄰的馬里(Mari)、埃什努那(Eshnunna)城邦相繼被其吞并,沙姆斯·阿達德一世建立了一個被稱為“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的國家,并宣稱自己是“萬物之王”。沙姆斯·阿達德一世征服謝赫那(Shekhna,現在稱為TellLeilan)城邦之后,把它作為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的首都,重新命名為“蘇巴特·恩利爾”(Subat-Enlil),意為“恩利爾神的住所”。
現存沙姆斯·阿達德一世時代的遺跡是他在阿蘇爾城邦國修建的恩利爾神廟。在對恩利爾神廟的挖掘中,考古學家發現里面的許多磚塊和物品上都刻有“沙姆斯·阿達德一世,阿蘇爾神廟的建造者”的銘文。在有關銘文中,他還聲稱自己是“宇宙之王”和“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土地的統一者”。正是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時期,馬爾達曼城被并入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隨著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的擴張而繁榮。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之后,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逐漸衰落,馬爾達曼一度又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但后來被圖魯卡人(Turukkaeans)摧毀。圖魯卡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生活于伊朗高原扎格羅斯山脈地區的半游牧的部落民族,他們多次襲擊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城市和王國,一直威脅著古亞述王國的安全。漢謨拉比在其在位的第37年記錄了他擊敗圖魯卡人的故事。
之前,大多數歷史學家將圖魯卡人征服馬爾達曼視為馬爾達曼的終結和它被稱為“失落之城”的開始。但前不久出土的馬爾達曼楔形文字泥板顯示,在被圖魯卡人摧毀之后,馬爾達曼又再度重建。然而,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該城市可能又再次面臨毀滅性的打擊。那個裝有楔形文字泥板的陶器被人為地包裹在一層厚厚的黏土中,專家們認為顯然是這座城市的居民在遭遇滅頂之災前有意地把這些泥板藏起來,留給后人。
公元前1200年是中亞述王國時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當時馬爾達曼這座城市是中亞述王國的一部分,被亞述王阿蘇爾·納西爾(AssurNasir)統治,楔形文字泥板的內容展示了在阿蘇爾·納西爾統治下,馬爾達曼城邦內的行政和商業事務。馬爾達曼在公元前1200年遭遇滅頂之災的外因不詳。公元前9世紀,亞述帝國崛起,其首都尼尼微成為地區性的繁華大都市。在尼尼微的光芒下,相距不遠的馬爾達曼的情況完全被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