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甘肅境內藏傳佛教寺院發現擦擦數量最多的寺院。”
目前,甘肅省武威市西夏亥母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已經出土數萬枚擦擦和大量經文殘片,還出土了一件清朝順治年間的紙質公文快遞袋。

西夏亥母寺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雪野介紹,目前已經從遺址中出土了10萬多枚擦擦。除擦擦外,還出土了大量的漢文、藏文、西夏文經文殘片,《新唐書》殘片,以及一些西夏文獻殘卷。
趙雪野介紹,出土的擦擦里面均夾裹著西夏文、藏文的經片,有的擦擦里面還夾著羊糞蛋、麥粒、人頭發、牛毛等。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考古人員還在不斷從洞窟里清理出擦擦,并且按照工藝、形制等進行分類裝箱。
在出土的擦擦中,有兩枚擦擦是陰陽形制的,可以合在一起。“這是我們目前僅出土的兩枚,跟其余擦擦形狀完全不同,可能是當時的信徒從外地引進而來。”趙雪野說。
“擦擦”是藏語的音譯,指按印或脫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塔,泥塑小塔里一般夾有經片等物品,是當時藏傳佛教信徒經常使用的貢品。
除此之外,還出土了一件清朝順治年間的紙質公文袋。記者看到,公文袋上標有“此件緊急,公文飛遞。如有×(字跡不清)遲,概究不貸”字樣。“這就相當于快遞,說明這是一份順治年間的公文快遞件。”趙雪野說。“遺憾的是里面沒有文件,只裝有一些鐵甲片,目前還無法判斷公文袋和鐵甲片之間的關系。”
亥母寺洞窟開鑿于西夏崇宗正德四年(1130年),位于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一座山梁的半山腰處,是西夏時期藏傳佛教密宗靜修之地。1927年武威發生8級地震,洞窟多被震塌,成為一片廢墟。2016年以來,甘肅省對亥母寺遺址進行發掘,目前四個洞窟的發掘工作順利進行。“每個洞窟各有側重,一號窟經卷殘片出土數量多,二號窟以出土擦擦為主,三號窟為住宿所用。”趙雪野說。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亥母寺出土了大量西夏時期文物遺存,其中西夏時期的唐卡“上樂金剛和金剛亥母如意輪壇城”表明,石窟中尊奉的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本尊之一金剛亥母。在另一件“文殊菩薩”唐卡上,文殊菩薩的左右上方分別安置了薩迦派和噶舉派的上師,說明在西夏時期藏傳佛教薩迦派和噶舉派在涼州藏傳佛教的傳播中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