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隋唐國公李淵于長安建唐。輝煌的唐朝和唐詩就此拉開序幕。
到今天為止,《全唐詩》總共收錄二千二百余位詩人,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聽起來感覺兩輩子都讀不完……我們用十一首唐詩,重回大唐盛世歲月。
公元676年,一個年輕人無意的溺水……他的名字如驚雷閃電,迅速劃破這厚重幕布。
到今天為止,《全唐詩》總共收錄二千二百余位詩人,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聽起來感覺兩輩子都讀不完……我們用十一首唐詩,重回大唐盛世歲月。
公元676年,一個年輕人無意的溺水……他的名字如驚雷閃電,迅速劃破這厚重幕布。

王 勃
這一年冬天,長安城里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當唐高宗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不禁拍案叫絕,高聲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
左右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作《指瑕》十卷糾正其錯;十六歲幽素科及第授官,成為朝廷最年輕的命官。
天才與時運,把王勃推上了“初唐四杰”頭把交椅的位置,卻馬上就因為《斗雞賦》和私殺官奴連跌幾跟斗,不但賠上終身的仕途,甚至連累父親被貶到偏遠的交趾做縣令,公元676年,王勃到交趾探望父親,途中驚悸溺水。
這一年他才27歲。
和王勃同時代的,有另一個著名的神童
——駱賓王。
駱 賓 王
他叫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現在七歲的小孩子都會背,那就是:“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據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報仇、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本性難改的他,在武則天當政時屢次上書諷諫,最終進了大獄。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獄詠蟬》
武則天廢中宗自立時,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攘臂而往,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其中“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這些句子,竟讓被罵的武則天都稱贊起來。
據說武則天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問:“誰為之?”左右告之是駱賓王,武則天嘆息道:“我身邊竟沒有這樣的人!”
徐敬業兵敗被殺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古人喜歡組隊,
比“初唐四杰”稍微晚一點的,
是“文章四友”。
杜 審 言
這"文章四友",是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四人。就像“初唐四杰”有領隊王勃,“文章四友”也有隊長杜審言,他有個兒子叫杜閑,杜閑的兒子叫杜甫。
杜審言最大的成就是——唐五律的奠基人之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曾經說:"比文章,屈原、宋玉寫不過我;比書法,王羲之得跟我學。"自負如此。公元689年左右,他到江陰縣任職,委屈得一肚子的不高興。這首滿腹牢騷的詩,就是那時候寫的。被明朝的胡應麟盛贊為“初唐五律第一”。
當然不是因為他發牢騷,而是因為杜審言在發牢騷的時候,還不忘韻腳分明、平仄和諧、對仗工整——這些爛熟的近體詩規則,初唐并沒有。所以這首詩,可以說是五律的模范。
公元695年,一個浙江人高居三甲榜首。
這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狀元郎,
好像也是唐朝大詩人里第一位狀元郎。
賀 知 章
賀知章是浙江蕭山人,后來遷居紹興,86歲方才得以告老還鄉。
少小離鄉老大回, 鄉音難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相比杜審言的自負傲慢,賀知章可要隨和多了。
他生性曠達,愛談笑,好飲酒,又風流瀟灑,為時人所傾慕。八十多歲的時候遇到初來長安的小年輕李白,即贊為"謫仙人也",甚至慨然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龜袋來請李白喝酒,這一段舊事,李白一直記得。對了,他的書法也很好。
賀知章出生的同一年,
在四川也有一個人出生了。
他的詩風一掃六代之纖弱,直抵建安風骨。
他叫陳子昂。
陳 子 昂
公元696年,契丹叛亂,陳子昂隨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率出兵,致使前軍陷沒。陳子昂一再熱情進諫,激怒武氏,將其貶為軍曹。陳子昂一怒而登薊北樓,化悲憤為千古名篇,就是下面這首。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總共就四句,引來一千多年無數贊嘆。
更厲害的是,陳子昂十七八歲時還不愛讀書,天天擲劍,突然有一天轉性了,劍不玩了,狐朋狗友也不理了,埋頭鉆研起學問來,而且沒幾年就已小有成就。這樣的人,除了給他貼上一個天才的標簽,還能怎么辦。
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
皇權還給李氏后人。
就在這幾年間,
一個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的人,
悄悄地出現在唐詩舞臺,又默默地退出。
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來去。
要到幾百年后,才有人驚呼:
《春江花月夜》寫得太好了!
張 若 虛
寫《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全唐詩》僅存他二首詩。不但詩作散佚,而且生平事跡、生卒年代、字號全部不詳,只知道他活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大概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
聞一多說:《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足以孤篇蓋全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關于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春江潮水滟滟平,有多少人事,就此隨波而逝。712年,宋之問去世;713年,沈佺期去世;這是兩位并不十分出色的詩人。然而,他們以及文章四友,被后世稱為絕、律詩體的奠基人。 唐詩若無絕、律,至少減色一半;唐詩能有絕、律,沈宋功不可沒。
公元713年12月,
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
盛唐拉開序幕。
公元718年,張九齡被召入京。
從此,逐漸開啟了他名相的一生。
張 九 齡
張九齡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即使被誹謗排擠,遭貶荊州長史,寫出的詩仍然風致楚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望月懷遠》
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真是讓人羨慕忌妒又祟拜。
張九齡有一個弟弟叫張九皋,也是名士風度。
公元718年,當張九齡和張說被召入京時,
30歲的孟浩然仍然在襄陽城中,
坐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孟 浩 然
以風流任性而被李白祟拜的孟浩然,并不是一開始就立志要“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的。39歲以前,他想要求取功名、渴望及第的心情,比誰都來得迫切。他一再地干謁公卿、結交名流;一再地打聽、接近皇帝,希望面見圣顏。
這樣的機會終于來了。39歲那年,他終于在張說府中偶遇玄宗,玄宗讓他作詩,他念起了《歲暮歸南山》,里頭有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當場拉下臉來:“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明主拂袖而去,詩人呆在當地。
孟浩然終于絕望了。從此他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寫出了很多這樣的好詩: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這詩何其淡,或許,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的詩。心里有這樣詩意的人,也許,不做官更好吧。
公元721年,
21歲的王維就試吏部拔得頭籌,
他是唐朝詩人里最年輕的狀元,
也是開元年間聲名最盛的詩人。
王 維
王維本身就是個傳奇。他出身好,顏值高,“妙齡潔白,風姿郁美”;19歲中舉,21歲中狀元;待兄弟有如手足,待妻子一往情深,待同僚真誠寬厚。對了,他還多才多藝,詩、書、畫、樂俱可稱為“大家”者,當時僅王維一人而已。
唐詩那么多,琴曲那么多,能夠流傳下來、經久不歇的,也就只有《陽關三疊》而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一唱三嘆,何等傾動人心!
后世的人們訴說相思,張口就來他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看到花落,就想起“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出去旅行,也一直記掛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而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個詩人很早就看透一切,放下一切。他的看透與放下,是許多人至今無法達到的人性高度。
公元724年,
狀元王維已經歷了官場的起伏,
“謫仙人”李白正意氣風發地從蜀地出發,
準備漫游天下并干出一番大事業來。
李 白
從此這位“天上謫仙人”再沒有停止過匆忙的腳步。終其一生,他都在漫游的路上,從24歲出蜀,到62歲臥病。一路走,一路寫,一路結識各路人馬,一路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超級暴走,任性到汪洋恣肆!
自然,他也留下了汪洋恣肆的數以百計的名篇。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他留下的詩篇編為《李瀚林集》,共有詩文七百七十六篇。當然這不足他身前所作十分之一。他得意時寫的詩,好!他失意時寫的詩,好!他任性時寫的詩,好好!……
唐詩,因為李太白的存在,被推上了中國文學史的巔峰。我們很難想象,像李白這樣的大才子,居然也傾慕過別人。
就在李白出蜀的前一年,
有一個19歲的少年中了進士。
他的不羈放縱和李白相似,
而他的才氣,居然讓李白也低頭稱贊。
崔顥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題詩,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們總覺著,李白看到這詩的時候,崔顥一定已經是白發蒼蒼,而李白正年少青春。其實崔顥比李白還小著3歲。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李白欣賞他,嚴羽也一樣。嚴羽直接在《滄浪詩話》里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盛唐的才子們,不只有文采風流。公元730年至734年,契丹及奚族叛唐,唐與契丹、奚之間戰事不斷。
崔顥19歲中進士那年,
另一個19歲的年輕人,
也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出發。
這青年懷揣著報國的熱枕,
十幾年間幾次北游薊門和幽燕,
希望效力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