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在工藝品制作上的思路與賈府相仿。宮里有的是金玉珠寶、古董珍玩,根本打動不了皇帝。但如果有這么一件東西,乍一看像是木器、漆器或青銅器,細細把玩一陣才發現:居然是長得很像木器、漆器、青銅器的瓷器!那么此刻,皇帝的心情……

這種瓷器名為仿生瓷,人稱“最不像瓷器的瓷器”。指的是仿造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燒制的瓷器。它可以是仿擬人類、動植物,也可以仿照某種器物的色澤和肌理,以惟妙惟肖、以假亂真為最高目標。其中,仿花果或動物形象的瓷器,又稱象生瓷。
仿生瓷出現于雍正時期,但雍正時期的仿生瓷品種較少,只有仿木、仿玉幾類。直到乾隆時期,仿生瓷才達到真正的繁榮。

乾隆年間的古陶瓷學者朱琰在他的著作《陶說》里羅列了當時陶瓷能夠仿制的各種工藝效果:“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陸子剛治玉、呂愛山治金、朱碧山治銀……今皆聚于陶之一工。”無論木器、竹器、金屬器甚至外包鯊魚皮的器物,什么材質的工藝品,仿生瓷都能惟妙惟肖地把它們仿造出來。
仿生瓷在乾隆年間的繁榮,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乾隆皇帝自己愛好藝術,對工藝品的制作非常支持。以瓷器為例,早在乾隆二年(1737),乾隆皇帝就下令在淮安關的盈余里“每年存留銀二萬兩”,用作景德鎮御窯廠的各項經費支出。乾隆四年,皇帝又下令:“于九江關盈余內每年動支一萬兩,如不敷用,再行奏請添支。”再次增加御窯廠的經費。
有了充足的預算,御窯廠當然可以不計工本,專心致志地研發新品種的陶瓷。乾隆朝的瓷器,雖然在審美上被現代人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工藝水平確實達到了一個高峰。這與國家財政大力支持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除了用不完的科研經費以外,仿生瓷的研發還離不開富有艱苦奮斗精神的科研小組。這種歌小組的領頭人就是督陶官唐英。
唐英,字俊公,隸屬漢軍正白旗,是今遼寧沈陽人。雍正六年(1728),唐英奉命赴景德鎮管理御窯廠燒瓷事宜,乾隆年間正式成為督陶官。唐英雖為文人,但來到景德鎮后刻苦鉆研制瓷技術,御窯廠在唐英的帶領下,僅雍正后期便能燒造出仿古品種四十余種,另有創新品種十幾種。乾隆時又有更多的品種問世。

《景德鎮陶錄》對唐英督陶的評價為:“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廠窯至此,集大成矣。”這個評價,應該說十分恰當。
那么,究竟是怎樣的釉料配方,才能使瓷器呈現出竹、木、銅等不同的質感呢?這就要靠窯工們的不斷試驗了。
以仿木釉為例,各種釉彩中,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紅釉顯然最適合模擬木器的效果。到了18世紀,窯工們發現,如果以硝酸鉀代替氧化鉛為助熔劑,氧化鐵紅釉便可呈現出偏橘色的效果,視覺上與木器更加接近。

窯工們在經高溫燒成的瓷胎上涂刷深淺不同的紅釉,模擬木器的紋理、節疤等,再把器物放入窯爐中,用低溫二次燒造,從而讓器物顯出多層次的顏色,更逼真地模仿木頭的紋理。
而仿雕漆瓷器的制作工藝是先在成型好的半干坯胎上雕刻出各種圖案,經高溫素燒(不上釉燒制)后,在無釉的胎上涂薄薄一層仿漆釉,再經低溫二次燒造而成。仿漆釉與仿木釉的配方有相似之處,都是改良過的紅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