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門峽地區的古人類研究又取得重大進展,在這古人類活動遺跡較為豐富的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00萬年的石制品等人類活動遺存,大大提早了古人類在該地區活動的歷史。
受河南省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和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項目支持,2016年10月至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揚、趙清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等聯合三門峽市考古所、靈寶市文管所,同時邀請上海師范大學胡小猛教授,對豫西三門峽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舊石器考古調查與試掘,共發現舊石器地點22處、化石地點3處,石制品共計200余件,類型有石核、石片、石器等,年代以早、中更新世(大約距今100萬年到20萬年)為主。
其中,靈寶朱陽鎮匣里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制品出自古土壤條帶中,并發現有動物牙齒、肢骨化石。該地點石制品、動物化石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望將古人類在豫西三門峽地區活動的時間提早到距今約100萬年。這也是河南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存。
三門峽地區地處秦嶺與中條山之間,地貌單元包括中條山淺山地區、黃河河谷和靈寶盆地等,曾長期被古三門湖占據,有發育良好的湖相沉積地層。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為配合三門峽水庫建設開展了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發現了一些舊石器時代石制品和動物化石地點。這次發現,更加凸顯了豫西地區在古人類起源與演化方面的巨大潛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博士介紹,根據已有資料顯示,三門峽地區和河北泥河灣盆地均分布有豐富的第四紀古湖相沉積物,是解決東亞地區早期人類起源的關鍵區域。通過這次調查,他們發現了大約100萬年的古老地層,并在地層中發現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令人振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昌人頭骨化石發現者李占揚說,國家文物局已經批準他們這一團隊的發掘項目,今年將在靈寶市朱陽鎮的匣里舊石器地點進行科學發掘,期望在遺址年代、環境背景、石器技術以及人類起源等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