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千年歷史,歷任的皇帝有四百多位,但草根皇帝卻不多,最出名的就是朱元璋。小時候的他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卻成為了一代帝王,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與他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另一個傳奇--云南沐家。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鹿鼎記》,其中提到一個沐王府,沐王府鎮守云南,家世顯赫,世襲罔替。
感覺云南就是沐王府家的,是的,云南就是沐家的!這都歸功于他們的老祖宗沐英。
一個乞丐的逆襲史
沐英,于1344年(元朝至正四年),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定遠縣一戶窮苦人家。父親早逝,隨母度日,家境貧寒。
1351年(至正十一年)農歷五月,江淮地區爆發紅巾軍起義,元朝對于紅巾軍的起事隨即展開鎮壓。由于戰事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沐英跟隨母親躲避兵亂,可是不久母親就死在逃難的路上。
1352年(至正十二年),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以乞討為生。后來,遇到了同樣當過乞丐的朱元璋,當時,朱元璋還只是個鎮撫。

沐英畫像
他一看這個小乞丐,雖然是一身邋遢,臟兮兮的,但目光炯炯,必能成大器。于是就將沐英認作干兒子了,給他起名叫朱英。
當時朱元璋夫婦還沒有子嗣,朱英就成了夫婦倆唯一的兒子,朱元璋和馬氏對待朱英都非常好。不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年僅12歲的沐英就開始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成為了左膀右臂。后來朱英被賜姓沐,為永沐皇恩之意。
沐家世守云南數百年
可以說明王朝的建立,沐英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后,云南依然由云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統治。朱元璋同志一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大明王朝就該天下一統,不能有國中之國。
于是在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征云南,當時主帥就是干兒子沐英,他領兵三十萬,與蒙古大軍對峙與白石江兩岸。

沐英表現的非常勇敢,他和自己的副將傅友德商量,自己要率領敢死隊渡江,為大軍進攻元朝軍隊贏得主動權。此戰是對西南蒙古軍隊的滅絕性打擊,沐英斬獲敵兵數萬,大明西南邊境安定了下來。
云南收復以后,因遠離中原大地,少數民族眾多,朱元璋認為這里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必須要有一個大將鎮守。
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的兒子沐英,后沐英被任命為黔國公,永久鎮守大明的西南邊境。于是沐英在云南仿效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并籌建西平侯府,老沐家從此在云南扎下了根。

沐英在鎮守云南期間也沒有辜負朱元璋所托,除了鎮壓叛軍之外,還時不時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大滇池,興修水利;利用軍隊邊防守邊種田,既解決吃糧又穩固駐守;招引商人來云南,運進米谷、布匹和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等一些列惠民措施。云南在他近10年的治理下,反叛逐漸銷聲匿跡,成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的好去處。
明仁宗繼位,特鑄征南將軍印,拜封黔國公為征南將軍,此后每一代黔國公佩掛將軍印,總掌云南軍政世世代代,永不罔替。滇人從此只知黔國公,黔國公效忠朝廷,就是滇人效忠朝廷。

云南沐氏是明朝時期最為特殊的一個功臣家族,也是極少數能夠善終的開國功臣。在明朝所有開國功臣家族中,只有沐英一支最為發達,與明朝興衰相始終。
為何沐氏能逃過朱元璋的誅殺?
朱元璋稱帝后,懷疑功臣會搶奪朱家江山,于是大肆迫害功臣,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個屠夫皇帝的名號。

明代開國以來,從“胡惟庸(定遠人)奸黨案”到“藍玉(定遠人)奸黨案”,進行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政治謀殺。被卷進殺死的各色官吏多達5萬人,到朱元璋死時,他所封的9個公爵、54個侯爵除了沒威脅的兩三個人外,全部都在肉體上被消滅了。
但是,唯獨沒有迫害沐英的后人。此后沐氏子孫世代鎮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明朝第一戰神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至中央路途遙遠,當地軍政大權如果不能統一,行政長官沒有獨斷專行的權力,事事需要請示中央,很難應付當地復雜的局勢。
沐英是鎮守云南的最好選擇,沐家能夠威服百夷,保證中央沒有南顧之憂。
曾經以300騎兵干掉了敵軍30萬士兵的軍隊的他,在1381年至1392年間,不斷努力于云南的平定與管理。其間主要的平亂活動有安撫威服曲靖、廣南兩府之亂,平定浪穹等地變亂,平定土著領袖思倫發的叛亂,征伐平定東川土酋之亂,平定貴州普安、云南臨安之變,收兵征討建昌等地叛亂等,其中以平定土著領袖思倫發叛亂之役尤為劇烈。

朱元璋得知土著領袖思倫發蓄意內侵的音訊后,命令沐英增強防范,不與敵人隨便作戰。后因思倫發頻頻收兵內侵,危害云南中央,沐英所部官兵遂奉命收兵征討,期間范圍較大的戰役主要有摩勒寨之役和定邊大戰。
這些平亂活動奠定了云南邊疆統一、穩定的大局。利用武力成功鎮壓了云南的百姓,阻擋了外敵的入侵,除此之外,還在云南大力宣揚漢族的文化,發展經濟,讓云南的百姓更加擁護沐家、擁護朱氏王朝。
得人心
沐家在云南獲得了人心,以世代榮華和近似獨立的特權換取南疆的穩定繁榮和忠心。
沐家當時是否受到朱元璋的密詔,擔負有匡扶社稷的重任也未可知,畢竟沐家軍政大權集于一身,一旦奉旨勤王,可迅速拉出一支隊伍。

從所閱史書的記載來看,沐英一生從來不曾犯有過錯,這其中雖然很可能有沐英生前功勛卓越、權位赫赫以致史家諱言其過的因素在內,但這一現象又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沐英之功及其影響確實非同凡響。
實際上,在整個明朝期間,承襲“黔國公”的沐氏子孫就是整個云南的最高統治者。
盡忠報國
沐英的第十世孫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塊類似“長命鎖”一樣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寫著“黔寧王遺記”五個空心大字,右邊刻“此牌須用”等字,背面寫著:“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這是沐英對后代的諄諄教誨。

南京市博物館藏
沐英戎馬一生,身經百戰,忠于明廷,獻身明廷,為明朝政府一統天下,維護祖國團結統一而付出了最大貢獻,正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尤其是戰爭結束后,他受命“率兵數萬鎮守云南”,成為名副其實的“云南王”。但他不居功自傲,而是代表明朝政府認真治理云南,開拓邊疆。
養育之恩
沐英從8歲就開始呆在朱元璋的身邊,養育之恩不可望,沐英對朱元璋夫婦的感恩應該是真的,而朱元璋也舍不得將這個養子就這樣殺了。沐英選擇了遠離了皇權的中心,就是他明智的選擇。

朱元璋畫像
就連沐英的死也與朱氏離不開關系。朱元璋大兒子朱標出生于1355年,比沐英小11歲。沐英一直把朱標當作自己的弟弟看待,兩人感情非常要好。
因為朱標的死,才導致了沐英最終的悲痛萬分,不治而亡受此意外打擊,一病不起,悲傷過度病逝于云南任上,終年四十八歲。
沐英家族墓
沐英的死,在云南震動很大,史稱“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
沐英的靈柩運回南京,朱元璋親往迎接,并派遣宮中官員,負責安葬,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歸葬于江寧觀音山。觀音山因沐英這員大將入葬于此,易名“將軍山”。此后,沐英家族,均安葬于將軍山,這里成了赫赫有名的沐氏家族墓地。

士為知己者死,沐英的后代也感念朱家王朝對他們的恩情,世代報答,直至明朝滅亡都不曾背叛。因此金庸小說所寫的沐王府反清復明是確實存在的。
梅瓶是明代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1959年南京江寧縣殷巷將軍山沐英墓出土。

大件元青花掰著指頭能數的過來,傳世數量十分有限,而且,有歷史人物故事紋飾的器物更是少見,可見朱元璋對沐英的重視與厚愛。這梅瓶腹部繪有西漢時“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圖案,堪稱鎮館之寶了。
對于云南沐家,你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