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大小小的寺廟數不勝數,筆者也去過很多,而白馬寺給我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香火非常旺,煙霧繚繞,寺廟設施比較完善,游客絡繹不絕。

這里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
傳說漢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光閃閃的巨人在皇宮上空飛過,于是召見群臣解夢。大臣傅毅就從周昭王二十四年的大地震說起,講到了太史蘇由卜卦西方誕生大圣人,其教義要經一千年傳入我國,如今正好千年之約已滿,快去尋求佛法吧。嗯,于是皇帝就派人去啦,因為沒有紙,只能用竹簡抄寫了《四十二章經》,用一匹白馬馱了這些沉重又意義重大的竹簡,之后為了紀念白馬,取名白馬寺。

佛教在中國扎根、傳播最初的兩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里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 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里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 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歷史幽幽轉眼千年,白馬寺自創建以來,屢屢遭受戰火的焚毀及動亂的破壞,幾度敗落,墻頹殿傾,野草沒膝,荒涼盡顯。但也就是這樣一座中國的佛教祖庭,在不斷歷經劫難的同時,也在各個朝代的更替中不斷的被重整被修繕,時至今日方有現在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