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今年將啟動龐大的修繕工匠培訓工作,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等匠師培訓,為保護文物建筑遺產儲備新生力量,據報道,經過嚴格考核,部分匠師將留用并獲得北京戶口。
這是北京實施古建保護的一項重大人才戰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近年來,故宮古建筑維修面臨著修繕技術與材料方面的難題,修復專家老齡化并陸續退休,許多傳承人因戶口限制難以成為故宮編制內員工,留不住人才,古建修繕出現“人去藝亡”的困境。
一些專家認為,“人去藝亡”的問題不僅存在于北京故宮,在整個古建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普遍存在,這實際上揭出了我國文保領域能工巧匠匱乏的短板。

古建修繕后繼乏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面臨著傳承人稀缺甚至斷檔,同時,維修材料“秘方”也將失傳。比如,據專家介紹,修繕故宮乾隆花園倦勤齋所需要的一種琉璃瓦,涉及幾十種特殊工藝,其中一種用純桑皮制作的韌性超強的紙,故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走遍中國,最終才在安徽找到一位有五代祖傳手工造紙工藝的傳承人,經過上百次試驗方才生產出質量合格的傳統桑皮紙。若干年后,這祖傳的手工造紙工藝能否傳下去,無疑是個問號。祖傳建材工藝也是一類非遺,同樣面臨著傳承枯竭的窘境。

據統計,目前全國各地共整理挖掘出非遺資源近87萬項,其中38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也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名錄最多的國家。中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國,需要大批文物保護的專家、學者,更需要成千上萬技藝精湛的文物修繕工匠,但目前,包括“古建筑營造技藝”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傳承人短缺,解決這一問題,是文化遺產保護的當務之急。


很多修繕工藝都是精妙絕倫的手工活兒,需要師傅手把手地傳授,更需要徒弟千錘百煉地修習,如今許多年輕人缺乏耐心與興趣,老藝人逐漸遠去,傳承出現斷層,加之一些保護單位重視不夠,導致部分非遺技巧失傳。

想要緩解“人去藝亡”的困境,就要調動和激發年輕人傳承非遺、練就“絕活”的興趣;有關部門加大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投入;提高傳承人的待遇,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故宮對緊缺人才實行培訓并保障優秀人才獲得戶口,做法值得借鑒。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分不開的,關鍵是培養人才,解決傳承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