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酈波:
詩詞給人帶來溫暖和希望
河南商報記者李冰冰
通訊員劉象乾
3月28日下午,第十一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在新鄭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暢談黃帝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價值。
文化大咖齊聚
據介紹,本屆論壇主題為“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鑒。
本次邀請的演講嘉賓河南省委原書記徐光春,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倪健中,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酈波,《北歐時報》創辦人何儒,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楊乘虎,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賴永海,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著名軍旅作家、軍事理論家喬良將緊緊圍繞論壇主題登臺演講,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系統闡述“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鑒的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
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從2007年創辦以來,至今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被國家節慶辦評為“全國最受關注的節慶論壇”。
倪健中稱文化符號
是祖先留下來的十二生肖
倪健中演講的主題為《再造漢文化圈:網絡時代文化的全球機遇與歷史研究》。
倪健中說,漢文化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以漢字為主的一切文化表現形式,包括戲劇、京劇、越劇、豫劇、國畫、書法;二是它的價值觀;三是它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起居、審美等。
那么,漢文化的符號是什么?倪健中認為,文化符號是祖先留下來的十二生肖,是百家姓。十二生肖是漢文化當中最具有表象性的、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一種文化,龍也好、蛇也好、虎也好、狗也好,都是這個文化圖騰中的一種象征的意義,它是一種文明的暗示、生命的暗示。
漢文化和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倪健中說,漢文化是以黃帝文化為核心,隨著歷史發展與時俱進的一代接一代人的先哲貢獻所形成的文化。這種文化在當下跟中華文化有區別,又有共性。中華文化的發展核心就是漢文化。
酈波談我們為什么學詩詞
酈波是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演講的主題是《華夏文明的溫度與深度》。
他被很多網友稱為“詩詞男神”。他說,《中國詩詞大會》火起來后,很多記者、學生都問過他這個問題,在當今學詩詞有什么用?
為此,酈波說,在古代,古人還可以靠它賺錢,李白寫詩不用付酒錢,在墻上寫首詩就行。而今天,畫家的畫、書法家的字很值錢,詩人出詩集還要自己掏錢,那么人們為什么還要學詩詞?詩詞確實沒啥現實用處,但不要忘了,莊子說過這樣一句話“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詩詞到底有什么用呢?酈波說:“生活失意時帶來溫暖,迷茫時為你帶來方向,人生痛苦時帶來堅守與堅持?!?/span>
柳宗元寫了500多首詩,但他早年并不喜歡寫詩,因為早年銳意政治,出身名門貴族,少年意氣風發,而隨著政治失意,被貶柳州,這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他也曾經一直難以走出陰影。但它最終在詩詞中找到了與自我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