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一定給你改過錯別字。那你想象過今天的人們,給兩三千年前的古人改錯別字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與研究”要做的就是這么一件事。
該項目于7月14日至15日在清華大學舉辦“先秦兩漢訛字學術研討會”。項目首席專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趙平安宣告喜訊,《先秦秦漢訛字全編》將在近期出版,這相當于是給古人的錯別字編一部字典。
訛字研究有了重要新材料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歷史上的一次次文字變遷,讓先秦兩漢古文字的原貌,在今天普通讀者的眼里顯得似曾相識卻難以辨識。而我們之所以能從甲骨簡帛、古代文獻里汲取傳統文化營養,得歸功于古文字學家對它們的釋讀。
釋讀會遇到一個難點——訛字。86歲高齡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為“先秦兩漢訛字學術研討會”發來的賀信中,給出了訛字的定義,“漢字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的脈絡,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系統,但在具體的書寫刊刻中,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不免出現不穩定因素,所產生的非常規寫法便成了所謂的訛字。”李學勤指出,訛字研究在漢代發軔,清儒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清代學者王引之《經義述聞》有言,“經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訛,仍之則義不可通,改之則怡然理順。”用今天的話來說便是:經典中的錯別字,只有改過來才能讀通。
讓李學勤高興的是,“近來清華簡、北大簡等相繼公布,為訛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我們并非為訛字而研究訛字,而是為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文字的構型和發展規律,并為校讀古書和認識古書的流傳提供依據”“我們可以對訛字研究的前景有更多期待”。
在“先秦兩漢訛字學術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寶島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學者提交了論文,涉及甲骨文、金文、簡帛文獻、陶文、璽印、石刻等材料,全方面呈現了先秦兩漢的訛字現象。如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劉樂賢談到了北京大學收藏的漢簡中的《周馴》,里面有一句“為人君者,不可以不好聽,不好聽則毋從智下之請”。劉樂賢指出,其中的“毋”“智”“請”是訛字,應為“無”“知”“情”,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君主的必須善于傾聽臣民說話,否則無從知道下情。李學勤教授的助手程薇提交了一篇《“規”字楚文字形及相關問題補說》,以清華簡為材料,探討了“規”與“矩”“巨”之間的文字關聯。
編纂訛字字典和數據庫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與研究”已歷3年,有望今年年底順利結項。據領銜此項目的趙平安介紹,該項目旨在以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材料為依托,以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為支點,通過文字考證、文獻校勘、考古類型學等方法,全面整理先秦兩漢文獻中存在的大量訛字。
項目的重頭戲是完成《先秦秦漢訛字全編》的編纂工作。目前出土文獻與傳世古書兩大方面的訛字已經基本收集整理完畢,其中出土文獻包括甲骨文、兩周金文、楚簡、戰國文字、秦漢文字,共搜集訛字3000多條。傳世文獻共搜集先秦秦漢古書100余種,搜集整理訛字2萬余例,總字數已達200多萬。下一步,項目組將整合各個子項目訛字搜集成果,完成《先秦秦漢訛字全編》一書,并在此基礎上建設訛字數據庫,供學界共享。
在系統收集整理資料的同時,項目組就典型個案、相關理論問題展開了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論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發表在《文物》《中華文史論叢》《中國史研究》《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等國內核心刊物以及日本、韓國等國際刊物上。
項目組還編輯完成了“訛字著作四種”,包括《訛字研究論集》《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研究》《楚簡訛字的整理與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書形近訛誤字校訂綜論——以出土先秦秦漢文獻為主》,年內將由中西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