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61年——劉備,蜀漢昭烈帝出生。關于他,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謂經典。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皇室的血統草根的命
對比其他一流人物,劉備的家庭只給了劉備一個天子姓和門口那顆長相奇特的大樹。
劉備出身于涿郡的劉氏宗族,父親和爺爺都在州郡當過官,也算是個官三代。可不幸的是劉備爹早死,幼小的劉備只能跟隨母親賣草鞋為業。
當年劉備家門前有一顆古桑樹,遠望如車蓋,有術士過說:“此大樹之下,必出大貴之人。”
勵志“創業”史
23歲那年,劉備離開家鄉,立志要像先祖劉邦一樣,闖出一番事業。
不過,對比其他勢力,劉備50歲以前的經歷基本上用兩個關鍵詞就說完了,一個叫“屢敗”,一個叫“投奔”。
30歲,依附公孫瓚的劉備,被袁紹打敗,投奔徐州牧陶謙;
35歲,被呂布偷襲,全家老小被俘,反過來依附呂布;
37歲,再次被呂布打敗,投奔曹操;
39歲,被曹操打敗,關羽被擒,投奔袁紹;
40歲,官渡之戰袁紹戰敗,投奔劉表;
47歲,曹操占領荊州,劉備在當陽大敗,差點連兒子都丟了……
直到50歲時來運轉之前,劉備的地盤不過是江東七郡中的五郡,其中的南郡還是借來的。
三國的英雄里,被打敗后再重新振作的,很多;但二十年如一日的一次次慘敗,每次都是只剩下幾十條人馬,常常連老婆孩子都丟了的“英雄”,就劉備這一個。
一個帝王的多面性
劉備為人具有多面性,他仁慈愛民、善于用人的一面,也有著虛偽驕縱的一面。
在起初劉備投奔劉表之時,劉表待劉備極好,甚至在臨死時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劉備,并說“我子無才,恐不能承父業。我死之后,賢弟可自領荊州”,劉備泣拜劉表,表示自己丁當竭力輔佐其子,不會有它意。
劉表死后,伊籍和諸葛亮都竭力勸劉備擒下劉琮奪取荊州,劉備垂淚堅持不肯趁人之危。
在劉琮投降后,很多荊州軍民投靠劉備,而劉備在曹兵快要逼近的危急情況下也絕不拋棄民眾逃走,展現了他待人忠厚、愛民的性格。在取蜀后,劉備廣施仁政,使得國富民安,人心也皆歸之。
劉備在占領荊州之后便開始策劃奪取益州,這也是劉備圖天下的重要戰略。但劉備取益州必須要師出有名,他極力掩蓋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甚至給予否認。
還曾假惺惺說道“劉季玉與吾同宗,不忍取之”,之后經過他人再三要求,劉備才說出真實想法“吾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這件事除了體現出劉備顧全大局的戰略思想外,也展示了他內心虛偽的一面。
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還是一位禮賢下士、謙虛納諫的明君,隨著劉備的稱帝,他的驕縱心理也日益增長。當他決心伐吳時,趙云進諫他不聽。諸葛亮進諫,他將其諫言扔到地上。在征吳途中他對馬良的勸告表現極為自負,不聽其勸告,結果陸遜的一把火就將其全軍燒光,也是在情理之中。
扶不起的阿斗
從劉備的一生看來,他早年顛沛流離過著甚是困苦的生活。直到四十多歲他才有了劉禪此子。
而且劉禪也是個命運多舛的主,曾經險些喪命長坂坡,幸好趙云拼命救回。后來又差點被孫夫人帶回東吳,也虧了趙云、張飛截住。
那么劉備對他溺愛嬌慣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來之不易。如此在家教上放松了些許也是正常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劉備的家教沒有可取之處,至少劉備將自己的經歷凝成了精華,告誡自己的孩子要知曉仁義的重要性。
小之壞事不可取,小之善事不可棄,唯有賢德才能服人。只可惜,劉備的兒子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有人說,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