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系列的第一個國寶,我們要來認識的是戰國時期的匈奴文物——鷹頂金冠飾。
下面是它的自我介紹:
我來自草原上的一個少數民族——匈奴,大家都稱我為“草原瑰寶”,在古時候,是首領所配戴的。
我通高7.3厘米、帶長30厘米、重1394克。
我是內蒙古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即將C位出道!
“匈奴”這個少數民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名鼎鼎,只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證明它真實存在的依據,就是我。
怎么發現的?
我是在1972年的一個冬天,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墓被發現的。
和我一起被發現的還有一批極其珍貴的匈奴金銀器,共計200多件,都是兩千年以前匈奴王的遺物。
其中最亮眼的當然就是我了,精美程度你們自己體會吧!
我的造型
主體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雄鷹,為什么我們那的人要把老鷹戴在頭頂呢?
是因為老鷹是游牧民族崇拜的猛禽。
雄鷹張爪展翅,下踏狼咬羊圖案的厚金片錘打成的半球體,仿佛俯瞰著大地。
其下有黃金冠圈,裝飾馬、羊、虎動物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
我的整體造型構成了雄鷹俯視狼羊咬斗的搏斗畫面。
我的誕生
我的誕生也是非常的復雜,制作方法包括錘、鐫鏤、抽絲、編索、鑲嵌等多種工藝足以代表戰國晚期我們匈奴王室金細工藝的技術水平和藝術造詣。
鷹身是純金打造作成,鷹的頭和頸部鑲嵌兩塊綠松石。綠松石,自古到今,從中國到中亞到歐洲,一直和最頂級最奢華的皇冠相伴哦。
戰國時期我們匈奴族的手工業生產,除了青銅制作和鐵器制造業外,金細工藝相當發達。
我的誕生從藝術構思到制作工藝,都達到了精工嫻熟的程度。怎么樣,我們那雖然都是套馬的漢子,但是也心靈手巧哦。
我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胡冠”,稀世罕見,彌足珍貴。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們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把我戴在頭上可謂是金碧輝煌,而且稍一搖動,頂部雄鷹便會擺動頭尾,顯示栩栩如生的姿態。
想象一下,一位渾身肌肉、高大威猛的匈奴王把我戴在頭上是不是還有點萌。
下一期預告: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