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莊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第九子朱瞻垍[jì]與其繼妃魏氏的合葬墓。
歷史上記載,在長江中游的湖北地區的明代藩王共有12個系44位王,梁莊王朱瞻垍,生于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被冊封為梁王,封地在湖廣安陸州(今鐘祥市)。
明仁宗在1425年去世,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梁王深受宣宗喜愛,分封給賜,往往較其他兄弟豐厚。曾下令規定“諸弟的年俸每人均是五萬貫,而九弟梁王則是十萬貫。”
梁王有原配夫人張氏,正妃紀氏但早夭,后又納魏氏。
宣德四年(1429年)前往封地,正統六年(1441年)逝世,享年30歲。繼妃魏氏(1413-1451)宣德八年(1433年)被冊封,景泰二年(1450年)逝世,享年38歲。
梁莊王一生跨明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正處在明代開基創業、守成興旺的時期,著名的“南都北遷”、“鄭和七下西洋”、“永宣盛世”均發生于這一時期。
因此梁莊王墓出土玉器,帶有明顯的明早期特色,同時還有不少先期玉器。特別是墓內出土的大量寶石,是鄭和下西洋時帶回的。
除宮廷使用外,還擁有如此價值連城的寶石,說明當時從域外帶回的寶石,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梁莊王墓葬位于湖北省鐘祥市長灘鎮大洪村二組龍山坡上,西北距鐘祥市城區25公里。
因盜墓分子三次盜掘未遂,經國家批準,2001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荊門市和鐘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梁莊王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中共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余件。
在已發掘的明朝十余座王墓中,梁莊王墓的墓葬規模不是最大,但隨葬物品的豐富與精美程度僅次于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新世紀以來明代考古工作的一項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