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曾候乙編鐘,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相信大家對我有所了解,是在之前的《國家寶藏》中。
這次來參加#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雖然算是自帶流量了,但也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了解中國古老音樂史。
國之重器
我來自2400年前禮樂制度盛行的戰國時期,共由六十五件青銅樂鐘和鐘架組成的龐大樂器。
共三層八組,鐘架重1665公斤,鐘架上的掛件重2755公斤,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整套編鐘音域寬廣。
我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先秦編鐘里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鑄造最精、音律最全、保存最為完整、氣勢最宏偉的成套青銅編鐘。
曾候乙編鐘的精美支架
除了鑄造之術令人震撼之外,我的出土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打破了“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的說法,證實了中國才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
編鐘雖只是鐘,但我擁有的音域僅僅只是比鋼琴少一個八度,青銅與音樂造詣就是一個世界奇跡。
曾讓身為品鑒大師的王剛也忍不住鞠躬致敬的我,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國之瑰寶”,甚至曾經一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當然,這個是有點夸張了,不敢當。
編鐘之王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
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春秋戰國時期,野心勃勃的楚惠王欲吞并曾國,善于外交的曾國國君曾侯乙,也就是我的主人,得到大量青銅,不造兵器卻造編鐘,用禮樂感召楚惠王,在亂世中保曾國一份安寧。
音樂寶庫
我出土于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在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結果,一炮下去,我主人的墓被發現了,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我,也重見天日。
出土現場
墓室面積有220平方米,分為北、東、中、西四室。東室是墓主的寢宮,出土1具雙層套棺、8具陪葬棺和1具狗棺,由于墓中大多數青銅器上鑄有“曾侯乙作”的字樣。
曾國即為史書中的姬姓隨國,始祖為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適(括)。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而我的主人曾侯乙就是南宮括的后輩,姓姬名乙。
曾侯乙編鐘上的文字
曾候乙墓是一個樂器的寶庫,共出土文物7000余件,其中最有價值的是124件樂器,共有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篪8種和1件不知名的五弦樂器,出土樂器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品種之全,保存之完好都是前所未見的,其中的排簫與建鼓還都是首次發現。
我曾演奏過三次
第一次,在編鐘出土后3個月,恰逢建軍節。第一次向世人發出它浪漫而又千古的絕響;
第二次,198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在中南海奏響;
第三次,1997年香港回歸奏響。
兩千多年前傳來古老的聲音,述說當年的繁華盛世。
在眾多文物種類中,青銅器往往是超越了瓷器、玉器、絲織品等種類更加震撼的存在。我們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印記。
現在常說“文化自信”,讓文物“活”起來,我們不想做“大家閨秀”,我們想走近你們的身邊。只有更了解我們的故事,才能讓沉睡的歷史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