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斷橋殘雪”石碑被潑紅油漆,引發(fā)的一些思考,關于人文素質,關于古建筑的保護。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

千年的光陰流轉,千年的風吹雨打,經得起時光考驗的古建筑,如今都成為了城市的名片,卻也依然有很多人抹黑和破壞。隨意破壞文物,抹黑文明的行為可恥,還有一種行為更為人所不齒,那就是無視自然規(guī)律,只為一時政績所建造的面子工程,包括那些看似“文明”,卻無法流傳的現(xiàn)代建筑。

盡管現(xiàn)在古建筑保護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都比以往有所進步,但在實際中,仍然存在很多忽略保護理念和建筑特點的做法,諸如傳統(tǒng)建筑工藝失傳等,甚至一些傳統(tǒng)做法盲目被現(xiàn)代技術所取代,使得一些維修工程的結果偏離了古建筑保護的初衷。

因此,保護比修繕更重要,技藝比面子更可靠。如今,有很多的古建筑在維修在新建,這些大規(guī)模的維修新建,如果能夠更好地將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科技結合,如果在建成后能夠保護得當,如果得以千年流傳,也會成為我們子孫后代的寶貴文化遺產,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新的城市名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代言者。

保護古建筑,讓古建筑流芳千古,古為今用,為后人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和神圣天職。古建筑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只有全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長存。保護文物是全社會、全民的共同義務,全國上下應提高對古建筑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