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興老街自板橋至鐵嶺關,長約1500米,寬1.6米至2.5米,與浙東運河平行,舊時坊肆櫛比,商賈云集。店鋪以二層樓屋為主,前店后河,踏步接橋。建于明清時期的屋子橋、倉橋(已改建)、資福橋等古橋橫跨運河,小橋流水人家,粉墻黛瓦街巷,呈現典型的江南古鎮特色。
西興自古繁華。二千五百年前,這里為錢塘江古渡,是南北人員往來、東西貨物交易的重要“渡津”,設有固陵驛,為越國都城會稽至吳國都城姑蘇的必經之地,車馬馳奔,舟楫川流,成為“蕭山最古老的集市”。西晉時,這里是浙東運河的起點,成為溝通南北、連接兩浙的交通樞紐,朝廷官吏、商賈文士往來不絕,東西物資在此吞吐,街市興旺。到了唐代,西興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入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吊古賞景、觀潮吟詩。清末民初,隨著近代資本的發展,西興老街成為浙東地區著名的活水碼頭,時人謂之“萬商云集,市容繁華”,是西興的鼎盛時期。
位于濱江的西興老街,西端連著浙東古運河的源頭,曾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沖和繁華商埠。如今,這段古運河早已停航。
解放前,水運仍是這里重要的交通方式。一位打小生活在這條老街已93歲高齡的老奶奶告訴我,抗日戰爭期間,很多上海人、寧波人坐著船逃難來到西興,那時這條老街上到處是茶館、飯店,很是熱鬧。1945年,日本兵入侵西興,在鐵嶺關修建“港口”(蕭山音),當地人把鐵嶺關叫著“死人關”。
西興老街沿古運河的兩岸而建,分東西向平行的上大街和下大街。老街上建筑以二層樓為主。青瓦白灰木格窗,典型的浙東江南水鄉風貌。

城隍廟遺址前,兩頭石獅子仍守護著這一方水土


沿運河而建的江南水鄉民居

白墻黑瓦,枕河而居

從房子里伸出一個埠頭來,可以想象在河水尚清的歲月里,主婦們在這里浣衣洗菜過日子的場景。

用大石塊壘成的屋子橋,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石拱橋

擁有一座自帶大院落的宅子,身份得是“員外”吧。


宅門前的紫薇花

這是一間屋子的門洞,從這個門洞穿堂而過,可以到達另一條老街

潮濕的墻壁上長滿了青青的蕨類植物


沿運河而建的江南水鄉民居

白墻黑瓦,枕河而居

從房子里伸出一個埠頭來,可以想象在河水尚清的歲月里,主婦們在這里浣衣洗菜過日子的場景。

用大石塊壘成的屋子橋,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石拱橋

擁有一座自帶大院落的宅子,身份得是“員外”吧。


宅門前的紫薇花

這是一間屋子的門洞,從這個門洞穿堂而過,可以到達另一條老街

潮濕的墻壁上長滿了青青的蕨類植物
如果你也想來這條老街走走,一定一定要放慢你的腳步,很多時候那些人、那些物、那些背后的故事,我們是不能一眼看得到、看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