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天地間的美石,是通曉人心意的靈物。它被視為美德的象征,如美人如玉、君子比德于玉。
漢玉是中國玉文化中非常獨特的一部分,它既有對傳統(tǒng)禮儀用玉的沿襲,又有在生活和裝飾玉上新的創(chuàng)造。
南越漢玉,天生,精致,讓我們進入它的世界。
南越王墓
曾雄踞嶺南百年的南越國,滅亡于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出的十萬大軍的戰(zhàn)火之下。南越國的皇宮變成了一堆瓦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
1983年,在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發(fā)現(xiàn)了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多樣、墓主人身份規(guī)格最高的一座漢代彩繪石室墓。
南越王墓,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南越國遺跡》與《海上絲綢之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
墓中出土各類文物達1000多件(套),以銅、鐵、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其中,玉器尤其引人注目,其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繁和保存之好,在全國已發(fā)掘的漢墓中亦屬罕見,集中展示了南越國玉文化發(fā)展的深度,其中多件玉器堪稱是漢玉的巔峰之作。
漢玉巔峰之作
南越王墓出土玉器240多件,分為玉衣、璧、璜、環(huán)、組玉佩、舞人、玉劍飾、帶鉤、印章等十九種,可以說是漢玉之冠。這里的玉,承襲了中原玉文化的正統(tǒng),也融匯合了海外異域的風情。
角形玉杯
工匠借鑒犀牛角的造型和能解毒的功能制作了角形玉杯。由于造型獨特,飲酒者每次需將杯中酒一口飲盡。
這就是所謂的“感情深,一口悶”吧。不過,這一口可就是二兩多啊。
在這幾件玉容器中,重中之重乃角形玉杯,用一整塊青白硬玉雕琢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橢圓,腹中空。
高18.4厘米,口徑5.9-6.7厘米,口緣厚0.2厘米,重372.7克。器表上面線刻一尖嘴獸,布局巧妙,雕工嫻熟。
相傳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雖不能解毒,但玉匠卻借題發(fā)揮,匠心獨運,它表明這一時期玉雕在章法布局、材料運用、技巧發(fā)揮上走向成熟。
這件玉器,既是一件美輪美奐的工藝品,又是一件融傳說于現(xiàn)實、引人遐思的實用品,堪稱中國漢玉中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也說明南越國玉文化發(fā)展水平與中原相當。
絲縷玉衣
南越王墓的主人趙眜顯然是一位“玉粉”。
在漢代君王的葬禮上,堪稱奢侈品的玉衣風靡一時,愿在體而為衣,安君王于九泉。
這2291片玉,被紅色的絲線串聯(lián),與那些金、銀、銅、鋁相比,這件屬于南越王趙眜的絲縷玉衣,有了自己的紅色血脈。
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斂服。以玉衣作斂裝的習俗在歷史上曾經(jīng)風行了三百余年。漢人迷信玉,以為玉衣可使尸體不腐。
出土時,因南越王尸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jīng)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復原。南越王的絲縷玉衣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又是從未見于文獻和考古發(fā)掘的新品種。
組玉佩
組玉佩又稱玉佩組飾,指由玉璧、玉璜、玉環(huán)等器件,配以瑪瑙、水晶等飾物組合而成的貴重裝飾品。它在古代社會不是隨便的裝飾,有表現(xiàn)身份地位、表達情感和社會交往的作用。
遠離中原正統(tǒng)王朝控制的南越國貴族,在審美情趣上并不是亦步亦趨地追隨中原漢王朝,他們所佩戴的組玉佩仍保持了戰(zhàn)國時期組玉佩的特點,以追求繁復的設計和華麗的裝飾效果為主流。
這既包含了南越工匠個人審美的標榜、個性的張揚,同時也反映了南越國在審美上的地域性特點。
透雕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
透雕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出土于墓主人的右眼,2000多年歲月的侵蝕令其略顯陳舊。由青白玉雕成,土沁呈黃白色,直徑10.6厘米,厚0.5厘米。
玉佩呈圓璧形,以圓圈分隔為內(nèi)外兩圈。內(nèi)圈透雕一游龍,兩爪及尾伸向外圈;外圈透雕一鳳鳥,站在游龍伸出的前爪之上。龍尾和后爪伸向外圈,鳳冠及尾羽上下延伸成卷云紋,把外圈空間填滿。
鳳鳥回眸凝望游龍,龍鳳似喃喃細語,妙韻天成。演繹著古老的龍鳳傳說,表達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也反映了當時工匠對傳統(tǒng)龍鳳題材的嶄新詮釋。
這件玉佩雕鏤精細,構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是漢玉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它的器形圖案被選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它既體現(xiàn)了鮮明的漢代美學風格,也反映了南越國治玉技術已達巔峰水平。
帶鉤
帶鉤是古人束腰用的腰帶扣。它一頭有鉤,一頭有鈕,用于連接腰帶的兩端,和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的皮帶扣造型不同,但功用相當。
南越王墓放置在墓主人頭箱中的四件玉帶鉤,南越王生前是用來束腰的,而在其死后作為陪葬用器,并被賦予了吉祥寓意,鉤雍容華貴,制作精巧。
四件玉帶鉤中最為精美的是龍虎并體玉帶鉤和八節(jié)鐵芯玉帶鉤。
前者青玉質(zhì),半透明,玉質(zhì)晶瑩剔透,保存完好,鉤首為虎頭形,末端為龍形,龍虎雙體并列,彎曲成“S”形。兩體間鏤出一條線縫以示分體。鉤中上部透雕一環(huán),龍張口咬環(huán),伸爪,虎也伸一爪攫環(huán),雕琢精美,構思奇巧。
后者青玉質(zhì),局部有深褐色斑。通體圓雕,鉤首為龍頭,勾尾為虎頭?;㈩^張目露齒,鉤身為龍虎合體,共8節(jié)。有圓孔貫通,用一根鐵線串通。這件帶鉤設計繁復,工藝考究,想必有龍虎相爭之外更加復雜的含義。
圓雕玉舞人
西漢南越王墓還出土過一件雕刻精美的圓雕玉舞人,它也是西漢出土的唯一一件圓雕玉舞人。韓非子曾說過,“長袖善舞,多財善谷”,此玉人所舞或許正是漢代著名的長袖舞。
那個時代人們將跳長袖舞和積累財富相提并論。女子可以通過跳長袖舞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趙飛燕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成為漢成帝的寵妃,就是因為她擅長跳長袖舞。漢高祖最喜愛的戚夫人,史書記載也是著名的長袖舞專家。
這件玉舞人是典型的越人跳楚舞。她頭梳螺髻,輕舒廣袖,臀部微翹,身似無骨;她婀娜多姿,著裝時尚,邊跳邊唱,神情嫵媚。這件玉舞人透露出工匠們對現(xiàn)實社會中完美女性的喜愛和情致。
生者佩玉,以比其德;亡者殮玉,以慰其靈。
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點。即使身為王,也會在時間里湮沒。有了玉,便多了一點能與時間并肩的力量。
有玉而安。身體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對永恒的祈愿與向往中。
玉的美,即使時隔千年依舊清晰可見。這碧玉般的河流,沿著那些追隨它,熱愛它,需要它的人們的心,流向了整個中國。在它們到達各個不同的地方,在玉匠的手掌,被雕刻成各個不同的樣子。
下期預告:霍去病墓石刻 茂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