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達到頂峰,這是茂陵陪葬品眾多的根本原因。今天我們要來認識的是漢代玉雕精美之作——四神紋玉鋪首。
1975年,陜西興平南位公社常道村瓦渣溝漢武帝茂陵園內出土。
出土時方孔內尚留有經過切削的金屬,推測其極有可能為漢武帝陵寢封大門上的物件,是從門扉上脫落下來的。
漢代最大的玉雕鋪首
四神紋玉雕鋪首,通高34.2、寬35.6、厚14.7厘米,重10.6千克,現藏于茂陵博物館。
這件玉鋪首呈青灰色,正面為四角弧圓、下有凸鈕的長方形,圖案為一尊粗眉鼓目、卷鼻齜牙的獸面輪廓;獸面上部飾卷云紋,兩側透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
下緣中央突出方梁鼻鈕上有插榫方孔,以八條豎紋勾勒出兩側寬大的排牙,再配以莊重肅穆的線刻云氣紋,盡管鋪首上的造型元素較多,因選用了浮雕、透雕和線刻等多種技法,作多層次的雕刻。
此玉雕線刻技法應用十分嫻熟,構思神奇浪漫,布局奇特,寓意幽遠,風格和諧統一,造型既威嚴莊重,又活潑生動。
四神紋玉雕鋪首是漢武帝茂陵陵園遺址內迄今出土的漢代最大、最精美的玉雕鋪首。
它是陵園建筑裝飾用玉代表作,也是漢武帝時期玉器斷代的標準器、屬國寶級玉雕藝術珍品。
整個鋪首表面紋飾凹凸起伏,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其形象充滿神秘色彩。
藍田日暖玉生煙
經科學檢測,這件玉鋪首的礦物成分、物理化學指標與陜西“藍田玉”礦石的指標極為接近。
文人墨客對藍田玉多吟頌贊譽,唐代及以前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藍田產美玉的記載。
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更是成就了藍田玉的千古美名。
早在萬年以前的石器時代,藍田玉就被先民們開采利用。春秋秦漢時藍田玉雕開始在貴族階層和上層社會流行,唐時達到鼎盛。
著名的秦始皇傳國璽就是用藍田水蒼玉制成,此后玉璽一直作為皇權的象征,在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流傳千余載。
鋪首一般由金屬鑄成,用玉石制作的實屬罕見。
吉祥文化
在古代,一扇門的文化所在應該就是鋪首了。鋪首,即大門扇上的銜環底盤。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則說得更明白:“門扇環謂之鋪首”。
鋪首是門環的底座,與門環一起,從功能上來說是供人叩門用的。沒有門鈴、沒有移動通訊工具的時代,登門拜訪時用門環叩門聲音響亮,方便主人聽到。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是僧人賈島的詩,形容斟酌用詞的“推敲”一詞也由此而來。
鋪首是吉祥文化的一個體現,從漢代開始,鋪首已經普遍使用。
古代,為了驅魔辟邪,阻止妖魔鬼怪進家門,人們便制作面目或猙獰或威嚴的獸面,獸嘴叼個鐵圈,也可以稱“獸面銜環”。
源于史前人們對獸類的崇拜,鋪首多被制成虎、螭、龜、蛇等造型,寄希望于借助神靈之力,求得阻擋妖邪、安守門戶的心愿。
神面銜玉
四神紋玉鋪首,刻著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古時的中國人相信風水,認為四神獸可鎮四方,避不祥,保家宅安寧。
《論衡·物勢論》:“東方木也,其星蒼龍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鳥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
四神在天,指明方向,與星象占卜息息相關,
四神在地,帶領行軍,與軍事布陣緊密聯系。
獸面與四神形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中部浮雕出鼓目、寬眉、卷鼻、張口露齒的獸面,四靈形象分布在獸面左右兩側和眼睛上下。
位于左邊緣的青龍昂首、翹鼻、鼓目、口大張,兩顆尖牙咬住左側的云紋,身軀扭動,長尾回卷,四肢或伸或蹬,十分有力。
位于右邊緣的白虎昂首長嘯,兩前腿踩在上端右側的云紋上,身軀矯健,形象威猛。
朱雀圓眼勾喙,身軀修長,呈回首展翅狀,尾部為如意云紋形。
玄武為龜張口銜蛇,龜曲頸爬行,部分身軀掩壓在云紋之下,形象敦厚穩健。蛇身委婉柔暢,頭和頸部位于獸面粗眉之上,身軀和尾部則位于獸面右眼側面。
四神紋
四神紋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漢人以四神為吉祥之守護神,應用極為廣泛。
常當作建筑、瓦當、銅鏡﹑漆器、墓室和葬具等各種工藝品的裝飾上。之后,兩晉﹑南北朝至唐代初年甚為流行。
在瓦當形制方面,漢代瓦當的特點是中央有大圓柱,旁輪寬而齊整。早期制作分三道工序:先造瓦心,后造旁輪,最后上瓦當。西漢中期以后,瓦心與瓦輪不再分兩次制作,而是一次做成,制作過程得到了簡化。
這些模印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當,大氣磅礴,儀態生動。
四神紋玉雕鋪首,反映出設計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濃郁的審美情趣,極富藝術觀光價值,它為研究漢代建筑史和工藝美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確為一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也許,古人把它們想象成天空之門的鋪首,即使在眼前,我們也需要仰望。
四神遨游的天際,這塊藍田玉上的四神安在。
這是一片碧綠的天空,奔騰、飛翔、盤旋,靜默的四神指引著地上的方向,也往向天外的世界......
下期預告:熹平石經 西安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