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被視作救世良方,但從另一面看,有“國學熱”一地雞毛的前車之鑒,如何從儒家文化中汲取文化重建的正能量,亦是嚴峻挑戰。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圓融、自足,是一個“超循環”機制。
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蔓延打破了這種“超循環”,進而使中國傳統文化無法抵御帝國主義挾持著達爾文主義和叢林規則的侵略。
在這種境況下,傳統文化被救亡圖存時期的主流知識分子拋棄,而其后的文化封閉又讓斷裂的傳統文化缺乏更新的機會。
著名學者杜維明曾撰文說:“過去我們打倒孔家店、批判孔老二,人們把官員貪污腐敗、民眾貧窮愚鈍、新舊極權主義、錯過了工業革命、沒能建立民主人權法治社會、不完善的市場經濟,等等,都歸結于傳統之惡劣。
我們拿幾千年積累下的文化污垢同歐美文化中的優質部分作比較,把責任歸結到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與倫理身上,這顯然有失公允。”
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也說,在對待孔子與傳統文化的問題上,人們的態度形成明顯的兩極還是近代以來的事情。不少人將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歸結為傳統文化的腐朽,強化和放大了人們對傳統文化負面影響的認識。
于是在20世紀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形成了一個“反傳統的傳統”,似乎中華民族要擺脫苦難就必須摒棄傳統文化。
習近平面對的難題是,不能使中國成為文化的流浪兒、精神的乞食者,因此必須喚醒中國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同時又賦予其現代化的靈魂。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同時他也強調,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
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強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不僅如此,習近平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作解決人類共同難題的思想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