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第一部官定石刻經本,熹平石經轟動一時,卻命運坎坷。本期,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風雨顛沛路。
中國最早的官方“教科書”
西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書籍《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定為“六經”,作為太學生們的法定教材。
皇家藏書樓里藏有的“六經”標準本,就成為當時太學考試的標準答案。
而有的太學生為了考試過關,往往買通官員,暗中篡改藏書樓里“六經”文字。長此以往,導致收藏的“六經”標準本也錯誤很多。
到了東漢靈帝時,中郎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于俗儒穿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后學,便向漢靈帝上奏:
校正經書、刊刻于石,作為儒學被定為官學后評定正誤的一部標準本。蔡邕的奏請獲得了靈帝的批準。
熹平四年,議郎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七種經典選定正本、訂正文字。
總共寫了20多萬個字,鐫刻了46塊石碑,每塊碑一丈多高,四尺寬,耗時9年。
這部石經因刻于熹平年間,又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故稱“漢石經”、“熹平石經”或“一字石經”。
當這些石碑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的太學講堂(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垱村,當時國立最高的學府)前豎立起來后,這項由最高統治者欽定、規模空前的文化工程在當時引起極強的轟動。
《后漢書·蔡邕傳》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其盛況可見一斑。
千古典范
熹平石經,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碑刻書法的鴻篇巨制。它是中國的學術和書法以及鐫刻水平的第一次完美的結合。
它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家經典石刻本,對校對版本、規范文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還開啟了我國以刻石的方法向社會公布“經文”范本的先河,以后從魏晉至明清,有許多朝代都曾重新刊刻過這些“經文”,以便供人學習。
另外,由于當時參觀者捶拓刻石,也啟迪了后世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
《熹平石經》集漢隸之大成,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典范,而且流風所及,至深且遠。
蔡邕寫的石經筆畫嚴謹、結體規范,更是成為當時官方的隸書標準字體,為后儒晚學的臨摹范本。
命運坎坷
如此氣勢宏偉的石碑,僅僅輝煌了七年,便開始了它多舛的命運。
“熹平石經”被刻制好之后不久,就遭遇了董卓廢少帝立獻帝這一歷史事件,洛陽宮廟被毀,太學荒廢,它也遭到一定的損壞。
到北齊時,它從洛陽被運往鄴都的路上又掉進了水里,最后抵達鄴都時只剩下不到一半。
隋朝開皇年間,又從鄴都運往長安,但由于隋官府不重視,竟然用這石碑去墊柱子……
到了唐貞觀年間,魏征去收集殘存石經時,它幾乎已經被毀壞殆盡。
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后又陸續在河南洛陽、陜西西安兩地發現一些零碎殘石。
至民國時期在太學舊址時有殘石出土,達數百余塊之多,據統計共8275字。
新中國成立后又發掘和收集了600余字,總計共有8800多字。自宋代洪適在《隸釋》中著錄石經拓本以來,歷代文人學者收集、傳拓石經殘字以校勘經文、研究書法。
現在這些極為珍貴的殘石分別收藏于西安碑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等,還有的已流散到國外。
蔡邕--東漢著名才子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圉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多才多藝,通經史、懂音律、識天文、善辭章。書法于篆、隸上無所不精,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
他寫的隸書史稱“八分書”,通常也被稱為漢隸,是一種簡化了的隸書字。蔡邕的隸書體法百變,奇姿譎誕,窮靈盡妙,獨步古今。
對于其書法妙處,梁武帝蕭衍曾有“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的評語。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說:“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
蔡邕不僅是東漢的大書法家,也是漢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在中國書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雖才華過人,但一生卻和熹平石經一樣坎坷。
一聲輕嘆一生休
少年時,蔡邕已聲名遠揚。漢桓帝聽說他的琴藝好,就命他入朝。蔡邕不樂意,走到偃師時假稱生病返家了。
到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他才接受司徒橋玄的征召,出任河平縣長,后校書東觀,升任議郎,并得到漢靈帝的信任。
漢靈帝曾問蔡邕連年災異多發是怎么回事,蔡邕奏稱是婦人、宦官干政引起的,并對一些貪贓枉法者進行了彈劾。不用說,這些人十分忌恨他,對他百般誣陷。蔡邕無奈,只得遠走他鄉以避禍。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開始把持朝政。他為了籠絡人心,強行征召蔡邕入洛并委以重任,拜其為左中郎將,后隨漢獻帝遷至長安。董卓對他相當敬重,遇事常向他征求意見。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設下美人計,將董卓誅殺。
蔡邕是個性情中人,在王允座上說起董卓,竟然悲傷不已。王允大怒,呵斥道:
“董卓差點兒傾覆漢室,你作為漢臣,應痛恨他才是,現在只因受過他的禮遇,就忘記自己的操守,難道你和他一樣是逆賊?”
正在氣頭上的王允不由分說,當即將蔡邕收押治罪。蔡邕因漢史還沒寫完,寧愿接受截斷雙腳的酷刑,只要能夠留下性命。
許多士大夫設法營救蔡邕,但王允絲毫不為所動。就這樣,60歲的蔡邕枉死獄中。
規模浩大、氣勢宏偉的熹平石經,是東漢時期尊崇儒學、風行隸書、碑刻盛行的結晶。
它召喚著歷代有心人,將殘片從各處找尋。一片一塊,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下集預告: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山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