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是“孔子問禮于老子”后,孔子對老子的評價。雖兩人所持觀點不同,但是文化同源,求同而存異,中華文化才能豐富多彩。
著名的歷史典故
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敘了其中的一次談話。
孔子前往周都洛陽,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學問。
老子說:“你說的禮,發明它的人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君子時運來臨才會出來建功立業,時運不濟,則像蓬草一樣茍存性命。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想,去掉掛在臉上的神采、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都是對你的身心沒有好處的東西?!?/span>
孔子回去后三日不語,對弟子們這樣形容老子:“見到老子,遠超出我的想象,他就像變幻莫測的龍一樣,無人能識其全貌。”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
但他們見面時還并未有儒道之分兩位賢者見面之時,還未有儒道之分,百家也未鳴,更像是后輩向前輩的請教。
“孔子見老子”作為著名的歷史典故,又稱“孔子問禮于老子”或“孔老相會”,形象再現了儒、道兩位始祖,互敬互學,交流思想,切磋學問的歷史畫卷。
而畫像石將兩人見面的場景完美的呈現出來,使得千年后的我們還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景。
漢畫像石
漢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
它不僅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展的巔峰,而且對漢代以后的美術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表達題材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現實生活等方面,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豐富的內容。
在藝術形式上,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范。
“孔子見老子”,建造于東漢時期,是中國漢代畫像石的常見題材,也是經典題材。孔子、老子在我們國家歷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直到現在都對我們的思想、生活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山東博物館館藏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是在清末、民國時期發現的。
這塊畫像石出土于山東嘉祥縣五老洼。后由創建于1909年的山東金石保存所搜集保存,新中國成立后歸山東省文管會,1954年移交至山東博物館保存。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縱48厘米,橫112厘米,厚21厘米,整體近長方形,凸面線刻,采用減地線刻技法,圖像構圖注重平面化表達,輪廓清晰,造型簡潔,線條生動有力。它具有早期中國卷軸畫的經典圖式。
畫像采用分層敘述的方式:
上層為孔子見老子圖象。自左依次列14人,畫面右邊有二人躬身相對,左邊一人榜題“孔子”,右邊一人榜題“老子”,孔子與老子中間,有一小兒,一手推輪,一手指向孔子,當為項橐。
老子身后(右側)立一人,孔子身后(左側)有二人相對狀,其左邊一人戴雄雞冠,張臂有力,應為孔子弟子子路。畫面左邊又刻有八人,左七人一列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佩劍,其身后六人作依次隨行之狀,其面前一人作恭迎之狀。
畫面映證早在漢代孔子的故事就已廣為流傳了。下層刻有兩列騎士的戰爭圖像。
山東儒學的興盛
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發源地,漢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學色彩自然愈加濃厚。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發現的數量很多。根據已發表的考古材料,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的總數大約有30余幅。
主要出土于山東、江蘇、陜西三省,其中又以山東居多,大約占其總數的百分之八十,漢畫像石的主要發現地之一。
各地出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大都采用平地淺浮雕的形式,使整個畫面呈平面凸起狀,同時在圖中的人物或動物身上飾以陰刻直線,使得畫面具有較強的動態感和裝飾效果。但從畫面的構圖形式來看,又有不同。
在眾多的畫像題材之中,將“孔子問禮于老子”作為垂教后世的歷史典故勒刻于石,這一重要的漢畫像石題材,反映了當時山東儒學的興盛。
一塊畫像石,一段千年前的歷史面貌。
漢代人把這個場景刻在磚石之上,置于兆域之中,為的是銘記和傳承。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銘記傳承而綿延不斷。
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間,古代希臘、古代印度和中國都先后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
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們的智慧與人類相遇,構成了多元的世界,這一時期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他們的哲思就像兩條河流,奔騰、交匯,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
他們的相遇,就是你與世界的相遇,也是你與自己的相遇......
下期預告: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