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建都史已有近九百年,因為獨特的地域優勢,北京自元代起便召集了全國的能工巧匠為宮廷服務。各地手工技藝的精華由民間匯聚到北京宮廷,在不斷地融合與升華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極具“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品,直至清代達到了中華傳統工藝技術的高峰。
“燕京八絕”,它們繁復奢華的程度遠超你的想象。
燕京八絕即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并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景泰藍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春秋時已有此技術,到明代景泰年間制作最為精美而著名,故稱“景泰藍”。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玉雕
在玉雕漫長的工藝發展歷程中,明清時期,玉器開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
南玉作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為中心。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來到北京,形成了集兩家之長,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
牙雕
牙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漢族民間工藝美術。目前牙雕制作為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
牙雕舊時又被稱為“皇家工藝”,產品主要作為皇家貢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見長。
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
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
北京雕漆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并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
雕漆工藝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雕漆是北京特有的工藝。
清代的雕漆工藝紋樣更加細膩華貴,往往集繪畫、雕刻和漆飾工藝于一身,創作出了難得的精品。
金漆鑲嵌
金漆鑲嵌是一種漢族漆器藝術珍品,向來為皇家所用。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在漆底上運用鑲嵌、雕填、彩填、堆古罩漆、刻灰、平金開彩、斷紋、刻漆、金銀、罩漆等裝飾技法。
清王朝滅亡后,這門原本主要為宮廷服務的漆器工藝傳向民間。
金漆鑲嵌工藝技法有幾百種,主要是材料全部需要天然材料,包括礦物質和中草藥等,所有的工序和技術完全需要手工操作,金漆鑲嵌傳統技法分為木胎,漆胎,髹飾,金漆彩繪四大部分。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起源于春秋戰國金銀錯工藝,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取得金碧輝煌的效果。
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
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而今,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于北京、成都兩地,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
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
宮毯
編織地毯在我國已有兩干多年的歷史,早在元代時,元大都就已有專為皇宮編織地毯的作坊,到明清時期,則已大為發展。
清雍正元年在北京織染局里有9名毯匠專門為皇帝編織地毯,咸豐年間,大批西藏織毯工匠進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興盛繁榮。
北京手工織毯制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因為過去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宮毯。
北京宮毯則以傳統圖案著稱,融中國繪畫、刺繡、織錦、建筑裝飾藝術于一體,有京式、古紋式、民族式、錦紋式、花鳥式等等,圖案講究紋樣對稱,給人以四平八穩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
京繡
京繡又稱宮繡,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
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多用于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創造力的結晶。
京繡中最好為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這種繡,是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或結籽于其上,十分精致,華貴。
燕京八絕的“絕”不單指“技藝絕倫”,也表示了它們的傳承正面臨“絕境”——工藝大師們基本都已步入古稀,年輕的繼承者嚴重匱乏。如果這些繁復精美的工藝技巧統統失傳,那將是我國文化的一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