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即指暑去涼來,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秋天的開始,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道:“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夏季是一個高溫高濕的季節,人們很容易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等等,因此素有“苦夏”之說。
立秋三候是什么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古代立秋習俗
《禮記.月令》中記載,在周朝立秋這一天到來時,周天子要親率三公六卿以及各路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昊、蓐收的儀式。
漢代承襲此制度,《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曰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唐代則在立秋日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唐宋時期起,有了再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十幾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用時要面朝西方。據說這么做可以一秋不得痢疾。
宋人《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武林舊事》中記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夢梁錄》中則記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實梧桐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