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所追求的“士大夫精神”和“士夫畫”,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
士夫畫亦稱“文人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是區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
講“士夫畫”,首先要從“士大夫”講起。
▲《玩古圖》明代杜堇,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
《漢書·食貨志》記載: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這里的“士”是指為社會等級中的一個階級,屬于貴族最下層,屬于俸祿可以自足的人。
而后孔子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記載:“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边@里指出:士人應該是心中有明確的原則和計劃的,有自己的處世方法,得之不喜、寵辱不驚、淡泊明志的人,方能稱得上“士”??梢娫诟拍疃x上,士人注重內外雙修。
由于士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所處的位置高度不同,對待問題的方式必然也不同,對待繪畫上也迥然不同。
通?!拔娜水嫛倍嗳〔挠谏剿?、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
陳師曾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span>
王維《江干雪霽圖卷》(局部)
歷代文人畫代表人物
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宋代以前,中國繪畫已經得到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三家山水”和“徐黃體異”的花鳥畫。
【宋】
宋代建立了皇家畫院。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闡明了文人畫理論,對于文人畫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繪畫實踐上看,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可以看到他的美學實踐,另外文同的墨竹圖與蘇軾共同開創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畫題材。
【元】
在元代繪畫實踐上,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復古,回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氣。例如趙孟頫的《洞庭東山圖》《吳興清遠圖》《鵲華秋色圖》等。
元代中晚期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家及朱德潤等畫家,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托志的寫意畫為旨,推動畫壇的發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題材,廣為流行。
蘇軾 枯木竹石圖卷
【明】
明代初年畫家分為兩派,一派是復古派,即明初復興的皇家畫院中繼承南宋“馬夏”院體山水畫傳統的戴進、吳偉等人。
另一派則是以“吳門派”為代表的明代文人畫,掃除了“復辟”的“院體”畫,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風格推向更高一個階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與仇英。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畫新境界。
【清】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涌現了諸多頂級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
士夫之畫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形而上者謂之道,立志要高遠,并遵循正道而行,追求藝術形而上的“風神氣象”,使“藝”不成為文人畫家沽名釣譽的手段。社會不容易認識士夫畫、接受士夫畫,士大夫自己得有擔當,世人不認識不接受也應該做,不能丟下那份文化使命感,和能夠沉淀下來的靜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