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聯系的方式很簡單。在古代,那個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有一種現在聽起來很古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叫做“書信”,每天只知道摳手機的你,是不是非常的陌生。
蔡襄《持書帖》
現在大家把“書信”當作一個復合詞來用,而古代“書”和“信”是有區別的,“書”指信件;“信”指使者,即傳達信仆之人。
至于“札”、“牘”、“簡”、“帖”之稱,最初是各因書寫工具而名的。
蘇軾《北游帖》
寫在術版上的稱“札”、“牘”,寫在竹片上的稱“簡”,寫在布帛上的稱“帖”,所以書信又叫“書札”、“手札”、“尺牘”、“簡牘”、“手簡”等等。
稱“帖”的如晉王載之的《快雪時啃帖》、陸機的《平復帖》等,都是書信,后人以“貼”名之。
陸機《平復帖》
中國古代郵政系統并不完善,特別是戰爭時期,所以才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及“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信箋穿山越嶺,當在手中展開,也許還散發著淡淡的墨香。哪怕短短幾個字,都足以讓內心波濤洶涌。
那么在靠書信才能傳遞消息的古代,又如何才能將信件送出去呢?
飛鴿傳書
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飛鴿傳書”。
在很多影視劇中,很多角色把需要傳遞的信息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塞進一個很小的盛放工具里面蓋好,綁在一只鴿子的腿上,再將鴿子放飛,鴿子自己就會飛到目的地。
但也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鴿子放飛之后,閃現出另一個身影,把鴿子攔截下來,阻止消息的傳遞。
那么飛鴿傳書,真的靠譜嗎?
飛鴿傳書,可不是任何人都用了的。首先鴿子需要特種訓練,人們之所以會選擇鴿子,是因為鳥類原本就會認識自己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它們具備先天優勢,但要想要成為一只傳遞消息的信鴿,還在于訓練,因為鴿子一般單程往家飛飛,別的地方想要寄信就不行了,受限制很大,成功率很低。
再者,古代的鴿子可不便宜哦,拿來做為書信往來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普通大眾誰會有閑心專門去養鴿子,成本太高。
驛站
飛鴿傳書不行,那還有驛站呢,古代驛站還是非常發達的。
在我國古代,把騎馬送信稱為郵驛。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我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并不多。
注意了!!!
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是專門給皇家和官府服務的,古代平民是不能用的。
宋代之前官方送的只能是公文,后來就允許送一些官員的私信,不過只能一封。
熟人捎帶
古代,民間送信,有錢人是有家奴,靠他們騎馬送去。
普通百姓沒錢人只能靠熟人順路帶去,古代最常見的熟人帶信就是進京趕考的書生。
這個方法非常不方便,也沒有時效性,畢竟古代人移動速度真的很慢,所以家書是很珍貴的。
官員捎帶
在古代,如果能夠有個做官的朋友,那就非常好了。因為官員經常會有出差的機會,帶一封信,舉手之勞。
但是幫人帶信,如果多了的話也是一件頭痛的事,就好比你出國旅游,總有人叫你帶免稅商品,多了也很麻煩,萬一忘了或是沒放心上,那就沒辦法了。
托商人寄信
古代除了官員出差,還經常各地走動,就是商人。
商人自然是無利不起早,如果需要他們幫忙寄信,是需要收費的,一般是幾十文錢,折合下來相當于現在的百來塊錢。
別覺得貴,其實在古代這個價格也算是良心價。
郵筒
有了傳遞消息的聯系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信件。
古代送信那么慢,等信寄到收信人手上,怕是都已經磨損掉了,字跡或許都看不清楚。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郵筒”。
古人“郵筒”,自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那種路邊大郵筒,那是一個非常小的郵筒,古人會把信放在郵筒里面。
“郵筒”一般來說都是竹子做的,取材方便,經濟實惠,當然也有銅制、玉制、皮革。
只不過民間很少會選擇這些材質,畢竟還是要講求實惠。郵筒也是有大有小,根據需求選擇。
現在的我們,如果收到遠方親人發的一聲問候,也許內心沒多大波動。
但是古人如果收到幾百公里親人朋友的一封書信,那心情簡直無法表達。
如果碰到戰亂年代,像是杜甫那樣,一封家書真的是重于萬金。
古人溝通那份心全在小小的書信里面,飽含的深情我們現代人是不能懂的。
如果我們回到古代,怕是會患上焦慮癥。
書信文化
書信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幾千年文化底蘊。它是傳情達意、溝通情感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千百年來,人類品格與情感的至真至美,在諸多不朽的書信中熠熠生輝,而以書信為載體的先進文化,亦像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王徽之《新月帖》
如今手機網絡的普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情人、父母翹首盼書信的場景一去不返,讀信如見人的驚喜也漸去漸遠。
試著寫一封信,給你最愛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