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由陶器發(fā)展演化而來的。人類在原始社會便能制陶,直至漢代發(fā)明了釉料,人們將陶器表面飾以釉,這便是瓷器。但漢代的瓷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瓷,只是涂有釉的陶器。直到唐代,真正經過高溫燒制的瓷器才出現(xiàn),從此,中國的瓷器業(yè)開始興盛發(fā)達。
那么,中國的古瓷器分幾“彩”呢?
一、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代表,素來備受收藏者們的青睞,在大型拍賣會上,經常以百萬元成交。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是青花瓷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青花瓷精品,但由于傳世數(shù)量不多,量少而質精,因而市價驚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青花器多為小型飾品及日常生活一類,圖案多為龍鳳、纏枝蓮、云鶴、花卉、山水等題材,做工精細、紋飾秀雅,也是人們鐘愛的收藏品。
二、斗彩
斗彩是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繪結合而成。斗彩的所有花紋皆經過青花勾勒輪廓線,再經色料添入輪廓線內。所有斗彩器中,明代成化年間的斗彩器最為珍貴,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燒造斗彩必須入窯兩次,增加了燒制成本,而且破損率高,一般只有官窯才會不計成本地制造。清代雍正、乾隆兩代的斗彩也很出色。近年的拍賣市場上很少見到成化斗彩器,清三代的斗彩器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為眾多人爭相收藏。
三、粉彩
清代的制瓷業(yè)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斗彩工藝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出了粉彩,它是景德鎮(zhèn)窯四大傳統(tǒng)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華麗的風格,在中國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chuàng)燒,后歷各朝流行不衰。
四、五彩
五彩為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的新品種,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明代彩料中無藍彩,需用藍色表現(xiàn)之處,皆以青花代之,遂稱“青花五彩”,即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征。五彩容易和斗彩混淆,其實要分清兩者并不難。斗彩的所有花紋皆經過青花勾勒輪廓線,再經色料添入輪廓線內;五彩中的青花只當作青色使用,色料外圍沒有輪廓線。
五、琺瑯彩
琺瑯彩是清康熙時期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chuàng)制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瓷的色彩穩(wěn)定、鮮艷,畫面表現(xiàn)細膩、層次分明,造型多以碗、盤、罐、爐為主。現(xiàn)今傳世的琺瑯彩數(shù)量稀少、燒制精美,以清代雍正、乾隆為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