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珍品,都有特定的生活氣息。它們身上獨有的歷史痕跡,打破千年界限,帶我們重回那年那刻。
最早時期,人類通過一個蘋果、一頭羊以及一雙手來理解數字。隨著人類數量不斷增長,簡單的從自然界攝取食物,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進而就出現耕種、狩獵等社會活動。
這就促成其他計算工具的出現,如用石子、計數結繩、算籌、算盤等工具的出現,慢慢地產生了“數”的概念。
有時候一些家庭狩獵較多,而有些家庭卻不夠吃,這時候就產生交易,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不斷擴大,慢慢產生“算”這一概念。
古老的計算工具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過算籌,影視劇中出現的也很少,所以大部分人對它并不是很熟悉。
在古代計算工具中,大家最熟悉可能就是算盤,但真正促進古代數學發展的計算工具不是算盤,而是算籌。
在古代的時候有一句話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其中“籌”便是算籌。那時的人們用算籌來計數,一把木棍能玩出很多的花樣。
如果一斤絲價值240元,那么1328元能買多少絲?這道題出現在兩千年前的《九章算術》中。
算籌最早到底出現在什么時候,已經無從考證,不過據史料推測,算籌最晚出現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在《老子》一書中講到:“善計者不用籌策”,表明那時算籌已經很普遍了。
據一些史學家和數學歷史學家推測,《易經》中八卦的圖標為橫豎長短不同的橫線組成,可能與當時算籌使用有關。
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算籌是由一根根長短一樣和粗細相同的小棍子組成,一般每根小棍子長為13到14cm,徑粗大約在0.2~0.3cm之間。
算籌的材料歷來也是五花八門,最早的時候是一根根小木棍,后來演變成用竹子,也有一些貴族或有錢人家會用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制成算籌。
在算籌里,一根小棍子為一枚,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古人會把算籌放在一個布袋里,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十進制
十進制基礎嗎?基礎。重要嗎?太重要了!
算籌就是古代的一種助算工具,在明代算盤出現之前,我們用棍子縱橫擺放,按十進制的方式來幫助運算的,十進位制是我國古代文明最重要發明之一。
想要弄清楚算籌是怎么樣來進行助算之前必須要先弄明白它的擺法,算籌的擺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橫式,一種便是縱式。
在縱式中,縱擺的每根算籌都代表1,表示6-9時,則上面擺一根橫的代表5。橫式中則是橫擺的每一根都代表1,其上面縱擺的一根代表5。
而且規定,個位和百位必須用縱式,十位和千位必須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縱橫相間,使各位界限分明,以免發生混亂。
接觸過算盤的朋友都知道,在算盤中上面的一個子代表5,下面的一個子代表1,這就是從算籌延續下來的。
算籌為何會有縱式和橫式兩種不同的擺法呢?根據《孫子算經》記載,算籌記數的法則是: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一縱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同時在《夏陽侯算經》也記載道:滿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積算,五不單張。
算籌掌握了以十進制為基礎的記數和運算規則,當時可以解決土地開墾、糧食置換、徭役安排等實際需求。像文字那樣,不曾中斷,十進制也無處不在。如今日常如買菜,高端像經濟調控,離不了你以為高冷的數學。
一個文明的縮影
在古代的數學史上,相比于其他民族的運算工具來說,我們的算籌顯得更加方便也更為先進。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用這種看起來簡單的、不起眼的工具來進行乘法的運算。這在今天很多人看起來都是不可思議的。
可以說,算籌的發明、運用以及推廣,代表著一個文明的縮影,如我國古代偉大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就是利用算籌完成的。一直到算盤出現之前,算籌是中國最重要的計算工具。
如今,珠算也被電子運算取代了,自從有了手機支付,買東西都不要用算,直接刷二維碼就可以了。
即使不用手機支付,我們也可以用計算器,或手機、電腦等自帶的計算器進行計算,簡單、快捷、正確率又高。
古人運用最原始的計算工具,創造出燦爛的文明。算籌,永遠烙印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下期預告:錯金銅博山爐 河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