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服”的標準搭配就是左右戴著長長的翅子的“官帽”。據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
趙匡胤設計官帽的說法流傳極廣,幾乎快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總是被演繹得繪聲繪色——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
某天,心胸狹窄的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聽起來讓人覺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實際上,這只是后人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
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長腳幞頭
“長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其實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夸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為美,經歷百年的逐漸變長過程,并不是趙匡胤看到大臣交頭接耳不爽突然發明出來的。
這種“官帽”從隋唐時的幞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為“幞頭”或“折上巾”。幞頭原來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后,兩角在后面打結下垂,兩角反折到頭頂上打結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
幞頭后面打結的兩個角,就是“長耳朵”的前身。
兩個小小的幞頭角打結后,垂在后面飄搖,人們逐漸覺得不夠美觀或不夠莊重,于是想方設法做各種夸張化改造,并加以固定,兩角成為幞頭的裝飾重點。從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
或成八字外撇、或左右平伸、或斜向上、或朝天、或一邊倒、或舒張開、或交叉,又出現長腳、展角、交角、花角、局角、軟角、舒角各種造型。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幞頭腳逐漸流行,成為一種常用的標準幞頭。
早在趙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經廣泛流行各種夸張的幞頭腳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長度已經超過肩膀,和北宋類似了。敦煌壁畫里的五代男供養人,也幾乎盡數頭戴展角幞頭。
關于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里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說:
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后……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
反而很多宋代文獻也提及硬角、平角幞頭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說“五代至宋以幞頭為首飾,漆紗為之,橫長其帶”。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總結,幞頭從出現以來一直變換新的樣式,兩腳或彎曲向上、或兩闊腳、或短銳角,樣式很多,各取所好,唐代“中末以后”,又發展為“展腳”,是北宋“今所服”的樣式:
幞頭,后周武帝為四腳,謂之折上巾。……唐武德初,置平頭小樣巾子……折上巾以余帛折之而上系,今謂之幞頭小腳,其所垂兩腳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后又為兩闊腳,短而銳者,名牛耳幞頭,唐謂之軟裹。至中末以后,浸為展腳者,今所服是也。然則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宋代只是延續晚唐五代的這種發展趨勢,并且進一步夸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