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犀牛從陜西走來,抖落身上的塵土,昂首望向前方。它喝醉過,但現在清醒,它是一只酒壺,它是今天的主角,它叫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長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
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尊背有橢圓形口,口上有蓋。犀牛口右側有一圓管狀的“流”。
漢代青銅奇葩
銅犀尊工藝精湛,造型逼真,犀尊表面遍飾精細的錯金銀云紋,全身布滿的流云嵌入了斷斷續續的金銀絲,好似犀牛身上的毫毛。
華美的紋飾既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金、銀、銅三色交相輝映,表現著犀皮粗糙厚重的質感,使紋飾與造型得到完美的結合。
春秋時期,采用錯金銀工藝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十分罕見。但是到了戰國秦漢時期,則開始廣泛流行,許多貴族用的日用青銅器,都披上了錯金銀的美麗外衣,銅犀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是中國古代工藝品中實用與美觀有機結合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尊身整體以錯金銀云紋涂刻,精美華麗之余,又洋溢著充沛的活力,堪稱中國漢代青銅器中的奇葩。
它的出土
1963年,陜西興平縣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斷崖取土,在距地面1米深左右掘出一個灰色大陶甕,甕內塞滿泥土,犀尊即放在甕中。
趙振秀將此尊送至茂陵文管所,并輾轉上交到國家文物局。這件國寶現館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為鎮館之寶。
據專家考證,銅犀尊應當屬于尊貴的禮器,為廟堂、朝廷宮室之重寶。但對這件器物的年代,專家卻多有爭論。
更有專家指出:此犀尊發現地為茂陵園區,而歷史記載中茂陵曾多次被盜,而犀尊極有可能是漢武帝劉徹的隨葬品,在盜掘過程中被遺棄的。
中國的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犀牛嗎?
中國古代動物造型的酒尊數量很多,如象尊、豕尊、鸮尊、駒尊、兔尊、鴨尊、龍虎尊、鳥尊等等,而以犀牛為造型的就非常罕見了。
這件銅尊采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佇立,肌肉發達,比例準確,體態雄健。由于形象逼真,專家推斷造器者一定見過犀牛。
那么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中國的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犀牛嗎?
犀牛是一種珍稀的野生動物,目前僅生存于南亞及非洲。我國境內現在已沒有野生犀牛,但是在古代,犀牛卻曾大量生存于我國境內。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曾出土了犀牛的骨骼。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狩獵,一次就獵獲犀牛71頭,可見當時犀牛在黃河流域是大量存在的。
犀牛因為皮質堅韌,多被用于制作盔甲,春秋、戰國時期,用犀牛皮制成的犀甲是各國武士所渴望的裝備。但由于人口增長,大量野生動物被捕殺,犀牛數量迅速減少。
到了西漢后期,犀牛在中國已經十分罕見了。但是,當時南粵以及西域等地進貢的犀牛在皇家御獸苑中,與獅、象等動物一起被圈養。
因此,西漢時期,銅犀尊的制造者一定是按照真正的犀牛形象來做器的。
瑞獸犀牛
古人認為犀牛是靈獸,可治水患,所以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石犀鎮水”的古老習俗。
犀牛不但是鎮水的瑞獸,而且也是人們圖騰崇拜的祥獸,犀牛的形象被刻畫在各種圖騰上,比如生活在今天貴州、湖南、廣西等地的苗族,他們把犀牛視為部落的圖騰,用于各種祭祀和典禮之中。
在古代,犀牛還被視其為避邪祥物。西漢的宮廷貴族制作了很多獅、象、犀牛青銅酒器,以求驅邪避災,迎福納祥。所以,也就有了銅犀尊這樣的青銅國寶流傳后世。
繁復的工藝,恒久的材料,凝固人與自然的默契。百態叢生的真實動物,聚集一堂,攬括生命美好。過客來來往往,相視一笑:心有靈犀一點通。
下期預告:擊鼓說唱傭 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