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豐富多彩,娛樂活動推陳出新、花樣繁多。那么,古人的生活是否精彩,是否有著自己獨特的娛樂消遣方式呢?
本期,我們穿越兩千年,體驗漢代的貴族生活。
漢代第一俑
擊鼓說唱俑,通高56cm,泥質灰陶,東漢時期文物,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被譽為“漢代第一俑”。
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俑人蹲坐在地面上,頭裹幞巾,上身袒露,左臂下挾有一圓形扁鼓,右手高揚鼓錘作敲擊狀,下著短襠長褲,光腳,右腿揚起。
他伸頭聳肩,眉開眼笑,手舞足蹈,動作極為夸張。細看它的額頭,真真是“笑出了皺紋”,靈魂說唱手一枚。
整體造型生動,形神兼具,非常注重細部刻畫,將說唱藝人的瞬間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令觀賞者陶醉。
擊鼓說唱俑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是東漢雕塑藝術的一件珍品。
崖壁藏寶
擊鼓說唱俑,不但造型奇特,它的出土經歷也是非同一般。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都天回山發現了一座特別的墓葬——崖墓。
崖墓是中國古代一種奇特的安葬棺木的方式,在許多民族中被使用,將棺木送到懸崖洞穴中安葬,也被稱為“懸棺”。
通常,崖墓所選之處都是常人不易攀爬的危崖,且下臨深水,便于棺木長久保存。
中國古代技術水平較為落后,想要把棺木運往絕壁洞穴談何容易。所以能夠享有崖墓葬這等殊榮的,想必身份等級非同尋常。
此墓中發現了不少墓主人生前享用過的物品,其中的擊鼓說唱俑,專家推斷,中國古人有“視死如生”的習俗,主人生前享用過的東西都要帶到死后的墓葬中。
墓主人生前可能酷愛俳優表演,所以不惜花費重金制作此俑,并將它作為隨葬品,永世相伴。
俳優——嬉娛人生
說唱俑,在古代是一種表演滑稽戲、以娛樂貴族為專職的演藝人。
擊鼓說唱俑的發現,證明早在東漢時期,說唱藝術已經日臻成熟并廣泛流傳于民間。
說唱在現代叫“rap”,在古代叫“俳優”,“俳”即詼諧滑稽的表演,“優”即演員。“俳優”主要指以言語技能見長、表演夸張滑稽的男性藝人。
在漢代,從事這一行業的是侏儒,專供人消遣取樂。《漢書》中就有記載漢武帝身邊“俳優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上行下效,可見當時俳優之風的盛行。
說唱俑不僅是漢代無名藝術家的杰作,還真實還原了東漢的社會現實,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范,為我們了解漢代風俗、生活方式、說唱藝術等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東漢時期,雕塑藝術風格較西漢有較大變化,在追求總體造型古拙雄渾的同時,十分注意細部生動傳神的刻畫。
這件東漢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傳神地再現了正在說唱的俳優形象,成為東漢雕塑藝術的代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之瑰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國家博物館的大明星,眼如彎月,賣力表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態度。東漢時期說唱藝人,真正的C位偶像!快來Pick~
下期預告:銅奔馬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