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馬與飛鳥、力量與速度、奇幻與驚險、寫實與浪漫、現實與未來,本期的主角是一匹特立獨行的馬。
超越地表的隊列,躍步踏上云端,它與飛鳥為伍。它來自漢代,名叫銅奔馬,被視為絕世珍寶。
“絕世之馬”
銅奔馬,呈發綠古銅色,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
馬呈飛奔狀,昂首揚尾,三足騰空,右后足踏在一只展翅飛翔的飛鳥之上,顯示了它一躍千里,風馳電掣的速度。
銅奔馬全身著力點集于一蹄,重心平衡把握準確。整體造型,矯健張揚,驚心動魄,非常生動傳神。
從各個角度觀看,這匹馬的造型都堪稱完美。身形勻稱,姿態矯健,頭部微微側傾,似乎迸發出渾身力量,卻又顯得閑庭信步。
銅奔馬鑄造技巧精湛,堪稱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極品,其豐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藝術構思,給人帶來無窮遐想。
1983年10月,銅奔馬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F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千年天馬,橫空出世
1969年9月22日,甘肅武威雷臺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
磚砌的墓室里排列著規模壯觀的車馬儀仗,擁有一支奢華的出行車隊,是漢代豪族無論生死都競相追逐的榮耀。
儀仗全部采用青銅制作,包括武士17人,仆從28人,車輿14輛,牛1頭,馬39匹,戰馬的隊列之中,獨有一匹逸群絕塵,迅疾如風,便是銅奔馬。
經考證,武威雷臺出土的銅奔馬,就是以西漢時期“天馬”為原型鑄造的。
銅奔馬出土以來,被中外藝術家和千百萬觀眾異口同聲地稱贊為:舉世無雙的珍寶、傳神瑰寶、古代雕塑藝術的最高峰!
透過“天馬”的飛揚神采,我們仿佛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看到了狼煙四起、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聽到了號角連天、軍旗獵獵、英雄高歌。
大漢西征,天馬東歸
在波譎云詭的陰謀中,在血雨腥風的戰爭中,“天馬”從遠方走來。
關于天馬,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span>
古大宛國,主要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地區的費爾干納盆地。
因天馬奔跑時肩胛之處汗如血色,故又稱汗血寶馬,大宛國把所有的汗血寶馬隱藏在貳師城馴養。
當時西漢王朝正與匈奴作戰,急需改良馬種,而漢武帝也對寶馬情有獨鐘。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遣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前往大宛求馬。但大宛不僅不肯,反令其東邊屬國郁成國攻殺漢使,取其財物。
漢武帝大怒,遂拜寵姬李氏之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討伐大宛。
在為期四年的征討中,三千多匹汗血寶馬,終于成為漢軍的戰利品,離開它們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千里迢迢,前往大漢。
在萬里絲綢之路上,汗血寶馬所過之處,煙塵四起,蔚為壯觀。它們身上流出的汗血,是那么殷紅,那么新鮮,猶如一朵朵生命之花,在絲綢古道上絢麗開放。
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春,李廣利回到長安。
此前漢武帝得到烏孫馬,賜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看其更加健壯,便改烏孫馬為“西極”,正式賜大宛馬為“天馬”。
一切,都如大漢風煙散去,一切,都隨厚重的歷史遠去,唯有那尊精巧絕倫的“天馬”,在埋葬千年后橫空出世,向我們默默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透露著一種文化的悠遠與壯美。
“銅奔馬”到底有幾個名字?
銅奔馬作為我國古代藝術珍品,備受社會關注,許多專家、文化學者為其取了很多名字,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馬踏飛隼、飛馬奔雀、飛燕騮等。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兩個名稱。
“馬踏飛燕”最早是由原甘肅省文化局文物科科長王毅同志命名的,并因得到郭沫若同志的認可而得到廣泛使用;“馬超龍雀”名稱主要是采用學者牛龍菲的說法,但是學界多不認可。
中國旅游標志統一使用“銅奔馬”名稱!
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在對文物名稱審核時,認為“銅奔馬”定名規范,并將其鑒定確認為一級甲等(國寶)文物。
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1969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單位所有正式文件中均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沒使用過第二個名稱。
“銅奔馬”一名已經使用了近50年,并被國際國內認可和接受,是享譽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稱不宜輕易改動。
至于民間如何稱呼某件文物,都是允許的,社會各方均可參與研究、各抒己見,這樣既可以為收藏單位準確命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有利于深入挖掘揭示文物價值內涵。
馬,是地表優美的尤物,云端輕靈的使者,天馬傲首行空,一如人類的想象神游萬仞。即使沒有羽翅,它也能飛馳如光電,平步于天際。